“办不了事”窗口 为老百姓反映问题提供出口

泉州晚报

两个多月前,丰泽区行政服务中心在全省首设“办不成事”反映专窗,借实体窗口和政务新媒体平台,收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和痛点,为的就是协调各部门合力办成一系列难事。近日记者探访了“办不成事”专窗,发现“办不成事”窗口帮老百姓办好了不少实事、难事。

近年来,泉州“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企业和群众办事比以往省时省事不少。但也应该看到,个别“事”因为种种原因——或是跟相关法律或政策不符;或是新兴事物,现有政策没有明确说法,抑或涉及多个部门,需要跨部门协调:事情成为一时办不了的“疑难杂症”。老百姓到政务大厅来办事,目的就是要办成事,如果事情办不了被一推了之,内心免不了有疙瘩和不悦,这可能会影响到干群关系的和谐。

这是“办不了事”窗口设立的初衷:针对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非企业、群众自身原因未能成功受理、审批或多次来大厅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反馈、分析原因、协调解决,让这些问题从“办不成事”变成“办得成事”。“不能办”的,当场立即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很难办”的,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5个工作日解决问题;“不给办”“拖延办”的,进行监督问责。

“办不成事”窗口显担当。窗口的设立,为老百姓反映问题提供出口,为老百姓“办成事”提供路径。“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化解掉。这种主动作为、担当有为的服务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和情怀,体现了对群众利益的重视和呵护。

比如一些“办不成”的事,涉及的部门比较广,涉及的政策比较多,涉及的专业性也比较强,如果没有担当的精神和果敢的魄力,“一竿子插到底”,彻底打破部门之间的隐形壁垒,是很难破解问题的。本报记者的探访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市民洪先生在申请培训场所装修工程施工许可证时,遇到教育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规定相互制约的情形。几个部门坐下沟通后,区住建局率先破题,提出用“筹建章”代替企业公章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企业有了施工许可证后续就可以申请办理消防验收、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问题迎刃而解。

“办不成事”的担当精神,还体现在政府部门刀刃向内、自我纠偏的勇气上。帮老百姓办成一件“疑难杂症”了,不是从此就一劳永逸了,而是要有逆向思维、懂得换位思考,检视事办不成是堵在哪、慢在哪、卡在哪,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在查漏补缺中自我完善,在解决问题中更新升级,进而在体制机制层面作出改进,推动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让群众“办不成的事”越来越少。

就像多个部门共同解决了洪先生的难题后,就可以推而广之,解决之后一系列这样的问题;破解了蟳埔社区老蚵壳厝的修缮难题后,就可进一步简化、完善房屋修缮的审批流程,争取形成经验,向全市推广。

可见,“办不成事”窗口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具体举措,其以专窗设立为契机,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让企业和群众在办事过程中少跑冤枉路、少说冤枉话、少花冤枉钱、少做无用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也极大提升了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深度和服务品质。有理由相信,始终把企业和群众“办不成的事”挂在心间,就能真正实现“没有办不成的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