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惠安县文化馆 感受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东南早报

7月7日上午,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学记走进惠安县文化馆,参观了非遗展示馆。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学记们了解了惠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惠安石雕、惠安女服饰、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布袋戏、惠安木雕……学记们徜徉在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石头会“开花”

□学生记者 陈怡

(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四年级)

徜徉在惠女服饰、惠安石雕、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非遗中,令我印象最深刻是惠安石雕,它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众多石雕作品中,我对《发财》这件作品情有独钟。《发财》是一件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花菜作品。仔细观察这颗“花菜”,哇!连花菜上的小洞洞都雕刻出来;瞧!一条小青虫都忍不住爬上去要尝尝鲜,几口就咬破了叶子……

都说惠安的石头会“开花”,那是因为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雕刻师们用劳动的汗水,在漫长的时间中孕育出来的。(指导老师:王小兰)

★难忘惠安女服饰

□学生记者 黄一宸

(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三年级)

在惠安县文化馆内,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惠女服饰。惠女服饰的式样具有古闽越族服饰的遗存痕迹,又与中原、海洋等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

看,有的惠安女披着绚丽的头巾,手拿渔网,像是在欢快地捕鱼;有的把手藏在袖子里,穿着宽大的裤子,头上顶着夸张的头饰;还有的露着手臂,悠闲地躺在伞下乘凉呢。这些勤劳又美丽的惠安女,就像惠安海边的景色一样楚楚动人。 (指导老师: 杨素云)

★惠安“打巧”

□学生记者 黄泽昊

(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四年级)

惠安传统的石雕工艺,俗称“打巧”。“打巧”的工艺流程包括捏、镂、摘、雕等工序,最后还有“修细”等特殊工艺。

惠安石雕的风格独树一帜的,作品看上去神形兼备,连最细微的小摆件都透着无法言喻的美!

(指导老师:张婉娥)

★石雕美名传

□学生记者 陈羽涵

(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四年级)

惠安石雕的雕艺技术繁多复杂,有沉雕、浮雕、线雕、影雕、圆雕等。元代之前以石人像、石兽等圆雕为主;明末清初,惠安石雕趋于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惠安石雕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由此可见惠安石雕的历史非常悠久,技艺也特别精湛。

展馆里陈列的影雕作品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不已。惠安的能工巧匠们用自己的双手,把祖国的名山大川、英雄人物,乃至世界各国的珍闻异事,都尽情展示在小小的石头画上,雕琢的画面纤细入微,超尘脱俗,看得人如痴如醉。 (指导老师:代阳升)

★逼真的作品

□学生记者 梁介雄

(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四年级)

寓意着吉祥的形象墙、有地方特色的惠女服饰、具有纪念意义的石雕、崇武鱼卷制作技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石雕作品《发财》。作品主体是一棵用石头雕成的花菜,仔细一看,在叶片之间,竟然还有几只栩栩如生的青虫,逼真得让人以为是一只只活虫子。然而在作品的背后,却是创作者辛苦的付出。

虽然离开了文化馆,但是非遗的美好留在了我的心间。

(指导老师:黄琼波)

(记者 吴小婷 通讯员 陈雪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