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代,他参与多个战役,数次和死神擦肩而过,在枪林弹雨中经历烽烟的洗礼;和平年代,他坚持读书创作,以惊人的毅力创作长篇小说、电影剧本、歌曲、散文,再现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
他就是已经93岁高龄的史之光。翻看着厚厚的《战友名录》,回忆起革命战争年代,谈及为国捐躯的战友,他几度哽咽。他说,“我是幸存者,又是幸运者,和牺牲的烈士相比,我们还讲什么功劳和名利。”
从小树立报国信念
当儿童团团长宣传抗战
史之光住在沙坡尾附近的中埔头,家里装修简单,书香四溢。已过耄耋之年的他精神矍铄,平日里喜欢读读书、看看报。
之所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是因为史之光在小时候曾断断续续读了九年私塾,年幼的他最爱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因此养成了好打抱不平的性格,小小年纪就当上了穷孩子的领头。史之光的外婆说道:“这孩子霸气,长大了指不定会去当兵。”
1928年,史之光出生在阳澄湖畔的沙家浜,这是位于江苏常熟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上世纪30年代末,侵华日军气焰嚣张,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在江南抗战形势极为严峻之际,新四军老六团团长叶飞率领时称“江南抗日游击队”的六团,到了沙家浜。
新四军进入沙家浜的那天,看着一艘艘兵船从水上驶过,史之光更加坚定自己抗战报国的决心。“乱世年代,屈辱的是国家,挣扎的是百姓,新四军是人民的队伍,我一心想着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随后史之光加入了儿童团,任儿童团团长。
很快,沙家浜一带成为新四军开展水乡游击战争的战场。史之光所在的儿童团也忙着宣传抗战。他还记得,有一次到辛庄国民小学表演,儿童团成员原本准备了7个节目,在观众“再来一个”的要求下,加演到11个节目。
“演出过后,辛庄像是醒来了,巨大的口号声振动四野,显示了新四军强大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史之光回忆道。
曾被子弹击中侧脸
把被打掉的牙齿扔进长江
1945年,17岁的史之光加入新四军江南留守处常熟县东横区地下情报站,成了一名情报员,在常熟、昆山、太仓一带活动。“我的原名是支坤元,因为担心敌人加害家人,我把名字改为史之光。”他说道。
1946年,年满18岁的史之光参军入伍。当时中国处于内战的危难时刻,史之光成为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部文工团团员。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他历经涟水、盐城、孟良崮、淮海、渡江、战上海、解放厦门等战役、战斗。战争中,史之光四次负伤、五次立功。
“当年和我一起参军的有800多人,我们前后打了36场战役,绝大部分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最后只剩下70多人。”史之光回忆道,一场渡江战役差点让他丢了性命。
史之光所在的连有48个人,他任副指导员,进攻的号令下达后,战士们乘坐渡船发动攻势。敌人的炮弹、子弹像雨点一样密集打过来,不少战士被击中,倒地身亡。
“砰!”一颗子弹打中船上的桅杆后改变方向,击中史之光的左侧脸,他顿时觉得脸火辣辣地疼,牙齿也被打掉了一颗。他抹了一下嘴,随手把牙齿扔进了长江。
抚摸着脸上的这道伤疤,史之光不胜唏嘘:“战斗结束了,战友们却回不来了,我们连48个人最后只剩下7个。别说我立了什么功,那么多同志牺牲了性命,我们能够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运。”
参与夺取神山的战斗
打掉敌人六个半碉堡
1949年10月,在解放厦门的战役中,史之光参加了从集美渡海攻占高崎夺取神山的战斗。
作为敌占岛,厦门高崎的前沿,密布碉堡群。史之光所在的八十五师炮兵营一连负责对付敌人的碉堡,“我们横渡长江时是先锋连,这次解放厦门也一定要当渡海先锋连。”
10月15日下午,解放厦门战役打响。一连乘坐大小船只朝着厦门岛出发。风浪很大,浪头一个接一个扑向解放军的船只,战士们的军服都被海水打湿了。
岸上的敌人发现了解放军的行踪。顿时,敌人的碉堡疯狂地发射炮火,炮弹嘶叫着掠过海空,有的落在海里,溅起巨大的水柱。
解放军的船终于靠近海岸。上岸后,岸边大片淤泥滩阻挡了前进的路,大家左腿拔出来,右腿又陷下去,行进速度很慢。一个女后勤兵陷在淤泥里动弹不得,史之光看到后,赶紧扯下自己的绑腿带,把女兵从淤泥里拉了出来。
他还清晰记得,拂晓前,厦门岛硝烟弥漫,密集的炮火震得山崩地裂。解放军分成十路登陆,神山争夺战十分激烈。“虽然敌人的十个碉堡非常隐蔽,但我们打掉了六个半。”
这场战役后来被史之光写成了电影剧本《怒海雄风》,生动再现了解放厦门时激烈壮阔的海战场面。
1960年开始写作
传承革命精神,书写厦门故事
史之光珍藏着一本泛黄的《战友名录》,里面是解放军原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五师1800余名幸存者的名录总汇。
“虽然大家分居在全国各地,但大家在《战友名录》上‘重逢’了。”史之光动情地说道,战友胜似亲人,翻阅的时候,他的心里特别难受,总会想起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
1956年,史之光转业,定居在厦门。喜欢写作的他从1960年6月开始创作,他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毅力,把自己多年的军旅生涯整理、归纳、创作为文艺作品。他笔耕不辍,不停地创作剧本、小说、歌曲、诗词、散文,一摞摞手稿凝结着史之光的心血和汗水,不仅镌刻着他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更充满对牺牲战友的深沉怀念。
2009年5月,史之光的作品手稿被整理成《在动荡的年代里》一书正式出版,全书约28万字,收录了史之光1960年6月至2003年春节期间的作品。作品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厦门民俗学会名誉会长郭坤聪评价道,“作者创作这本书遵循的原则是:经历过的、值得记录的、有启示意义的,就是读者应该知道的,他运用了草根的笔触记录战争年代,我们应该用读史的眼光来读。”
《听爷爷讲故事》是史之光在2014年完成创作的。他说,“这本书是专门写给小朋友们的。”书中,史之光用清新活泼的笔触,讲述厦门的传统和风俗,很受小朋友欢迎。
老人家节俭一辈子,但这本书出版后,他自掏腰包,花了三万元用铜版纸彩印,印了千本免费赠送给小朋友。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民。战争年代,我接受了党的教育,信仰了共产党,我要一生保持政治上的大节不动摇,不能有愧于人民,应时刻感恩于人民。”老人说。
【名片】
史之光,1928年10月出生,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入伍,1948年入党,先后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31旅司令部文化教员、旅直通信连文化教员、第二十九军第八十五师炮兵营一连副政治指导员、炮兵第131团指挥连政治指导员等,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青年股长。他历经涟水、盐城、孟良崮、淮海、渡江、战上海、解放厦门等战役,立功5次,获得淮海、渡江纪念章和解放奖章。到地方工作后,他曾任集美财经学校、厦门市卫生学校、厦门市水产大专班等学校办公室主任、副书记、副校长等职,1986年离休。(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佘 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