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郑婷:关爱特殊儿童 陪孩子书写人生篇章

海西晨报

冯郑婷1996年出生,毕业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专业,获得教育学、汉语言文学“双学位”,现就职于厦门市翔安区特殊教育学校;大学期间曾赴台湾高雄师范大学交换学;获评“国际特殊奥林匹克中国区优秀志愿者”“重庆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等。

在教师行业,有一群特殊的“园丁”。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有身心障碍的孩子;他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些孱弱的生命抵御住冬天的寒冷,迈向春天。

在翔安区特教学校里,有位不辞辛苦、不计酬劳,奔波在各个村镇送教的老师。她不仅是老师,还是协调亲子关系的“调解员”、处理孩子伤口的“护士”。她就是为“折翼天使”及他们的家庭带去温暖和关爱的冯郑婷。

孩子的贴心姐姐

学生的情绪调解员

年纪轻轻的冯郑婷,已任特教老师四年。她身兼数职,在负责语文、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等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成为学生的“情绪调解员”。

每个学期开学前,冯郑婷需要评估每个学生的情况,以此撰写教学计划。而且,由于特教学校每个学生的状况不同,市面上并没有适合他们的练册、试卷等教辅材料,她只能根据学生的状况制定不同的练单。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她还会把课件做得生动形象、方便学生理解。

有的孩子会在课堂上突然大喊大叫,有的会用负面情绪表达自己,还有的不爱与人交流……虽然冯郑婷带的班级学生不多,但她需要付出双倍的耐心和细心。

小明就是冯郑婷班里的孩子。“他非常聪明。”冯郑婷说,小明的智力没有问题,但激动时会打人。有段时间,小明的情绪异常不稳定。冯郑婷积极寻找原因,主动与小明的家长沟通。原来,小明是被同村的小朋友嘲笑排挤了。

“发脾气就是小明的语言。”冯郑婷说,有些孩子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时便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为此,冯郑婷总是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用心倾听、解密他们的特殊语言,然后“对症下药”。她的用心与细心,学生们是能感受到的。慢慢地,她成为孩子们的贴心“大姐姐”。谈起这些学生,冯郑婷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她说,在“治愈”这些学生的同时,这些“天使”也温暖着她。

不厌其烦重复教学

曾经义务送教上门

执教4年,送教4年。在承担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冯郑婷还长期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送教上门工作——对无法到校的身心障碍学生进行家访与送教。最初,送教的老师并不多,她一周要送教6次,每个学生两次。“2019年前的送教都是义务的。”冯郑婷介绍。当时,她只能在完成校内工作后额外抽出时间去送教。

小伟、小乐两兄弟便是冯郑婷送教的学生。他们由父亲独自抚养,只有当冯郑婷与同事上门送教时,孩子的父亲才得以喘息,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经过送教上门,小伟的情况已经好转,懂得自己拿汤勺吃饭,自己穿裤子、穿鞋子。冯郑婷告诉记者:“但弟弟小乐的情况就相对严重。”

小乐喜欢吃葡萄,冯郑婷每次送教前都会自费买一盒葡萄带去。了解到他还喜欢听音乐,冯郑婷便配合音乐进行教学。

“小乐,拿,小乐……”冯郑婷不厌其烦地重复教学同一个动作,牵着小乐的手找音乐的源头。“啪!”尽管小乐把她的手机扔了,但她依然笑着说“小乐不可以这样哦”,然后继续教他学“拿”这个动作。

小杰也是冯郑婷送教的学生。他患有肢体残疾,自尊心很强。刚开始进行送教时,需要拍照记录,但小杰总是逃避拒绝。经过一段时间的送教后,小杰反倒会提醒冯郑婷:“老师,您今天不要忘记拍照啊。”

无私奉献,温柔相待。冯郑婷说,送教不仅要教学生生活常识,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而家长的情绪也很重要,送教时,冯郑婷还会与家长交流,指导他们帮助孩子学、生活、康复。

虚心交流认真研讨

呼吁关爱特殊儿童

为了让“折翼天使”得到更多专业的照顾与关爱,冯郑婷时不忘钻研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培养个人的教育研究意识与教学教研能力。据了解,她曾在CN级刊物《现代特殊教育》上发表过论文,并获得“厦门市2018年特殊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同时,冯郑婷还积极与普校、其他区、外地的教师、专家虚心交流研讨,共同开展多场公开课及讲座,希望让大众能更关注特殊儿童这个群体,给予这些家庭、孩子更多关怀。

为了学生,从教四年的冯郑婷心甘情愿地付出。她用时间换取孩子融入社会的希望,用耐心为这些“折翼天使”插上希望的翅膀,陪着他们一起书写人生篇章。

(文中学生名字均为化名)(见记者张雅雯记者陈晓青通讯员童心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