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念小学二年级时,第一次离开家乡就是从安平桥走出去的。”年逾六旬的安海文史研究者颜呈礼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他在安海街上玩滚铁圈,叔叔要去南安水头,招呼他一块去玩,他就和叔叔走安平桥去了一趟水头。过了一周,他又约上同学一起走安平桥。
桥畔长大
加入民间护桥队伍
童年时,安平桥是颜呈礼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好地方。成年后,他一度在安平桥附近务农种田,直至恢复高考,他考上师范学校,回归校园。毕业后,颜呈礼回到安海当老师。他经常周六带着学生们参观安平桥,感受“天下无桥长此桥”的魅力,让学生们回家后根据所见所闻写一篇作文。
为了更好地守护安平桥,颜呈礼和几位住在安平桥附近的朋友组建了民间护桥队伍。他们多次在桥中亭开会讨论,决定通过编印文字材料,向周边群众宣传保护安平桥的意义。2009年,颜呈礼开始编印文学杂志《五里桥》,因刊物由家乡人写家乡事,为家乡的群众所喜闻乐见,每期印发2000册,经常被抢阅一空。2010年元旦,安平桥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颜呈礼成了研究会负责人。安平桥历史文化研究会聚集了一大批热爱安海、热爱安平桥的文化人,推动《安海商会志》《安平桥志》顺利编辑出版。
身体力行
推动文化习俗恢复
除了通过丰富的宣传材料向群众介绍安平桥的历史和价值,颜呈礼还全力推动安平桥相关文化习俗的恢复。
“古代,在农历庚寅年都会开展‘白塔点灯’活动。”颜呈礼说,白塔点灯习俗的起源已经不可考究了,“听老人们说,早期白塔点灯,点的是油灯。油灯会被风吹灭,或油尽而灭,厝边会自发爬上去添油续灯。后来,点的灯换成了电灯,偶尔才会有灯笼。后来因白塔年久失修,怕登塔点灯有危险,停了一段时间。”
2010年元宵节,在颜呈礼和安平桥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推动下,安平桥畔恢复“白塔点灯”“游灯”等活动。后来,中断了40多年的“烧塔仔”活动也恢复了。据颜呈礼介绍,安平桥畔“烧塔仔”这一风俗源于元朝末期的一个中秋节,当地村民为反抗元兵,约好以“烧塔仔”为信号,一起杀元兵。
2018年,“安平古镇 海丝名城”福建省首届花灯艺术展在安海三里街开展,3000多盏各类花灯争相绽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在这些花灯中,一座4米多高的巨型花灯“白塔点灯”成为灯展的焦点。这座花灯高4.18米,底座直径约3米,按白塔实体约6∶1的比例制作,创作者便是颜呈礼。颜呈礼说,他从小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制作一座巨型花灯。“这个花灯采用的是安海‘结彩塔’传统习俗的装饰手法,整个座灯共装了大大小小393个内外灯。”
此外,在颜呈礼和安平桥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推动下,安平桥周边群众还自发购买树种,种在桥头,提升安平桥畔绿化水平。如今,颜呈礼还在从事着安平桥文化研究工作。他说:“我在安平桥畔长大。安平桥是古老安海文化的象征,爱桥就是爱家乡。”(记者 许雅玲 陈起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