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相间,鸡犬相闻,过坂社区有乡村最美的风貌;乡风文明,居民自治,海沧东孚街道过坂社区有乡村最美的“灵魂”。在这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默默为乡村振兴发力。
带来居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走进过坂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两张方桌有序地摆放着。它们见证了社区居民从受邀参与社区治理到主动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的转变。
推动这一转变的是实践站一个名为“后坑夜话”的党建品牌。在过坂社区成为厦门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后,东孚街道党工委主导、街道文化部门牵头、乡村振兴办、社区共同组织了“后坑夜话”活动,将居民邀请到实践站来,共话乡村发展。在这张方桌上,各方直击社区道路、路灯等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此前,社区杨厝中路两边都是深沟没路灯,人车共行一道,居民走夜路非常危险。多年来,这条路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2019年,通过“后坑夜话”的平台,街道、社区领导与村民们达成共识,以土地流转的形式,拓宽了道路,点亮了路灯。这个“大项目”点燃了居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去年完成的竺溪路建设“复刻”了杨厝中路的推动模式。在未征地的情况下,沿线居民无偿让出了他们的土地,一尺一寸汇成了长1400米、宽8米的“产业发展道路”。
也是在这两张方桌上,街道乡村振兴办、花卉协会、社区居民等各方共同勾画了“美丽庭院”计划,启动了社区的庭院经济。参加完“后坑夜话”,几位在外工作的青年对家乡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回到过坂,创办了“杨厝·岚墅”“声终端音响”“蒙养时光美学基地”“多肉馆”等特色鲜明的美丽庭院,丰富了村居的业态,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
“要说在实践站里感受最深的,就是居民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社区书记、主任谢剑清告诉记者,“后坑夜话”刚开始时,参与的居民是社区干部挨家挨户邀请来的.而今,居民自主设置议题,再将社区干部、相关人员请到现场,共商乡村振兴之事。
听民意,聚民心,达共识,实践站里的“后坑夜话”被传成了乡村振兴的佳话。
成为“充电站”“梦工场”
实践站正门口,一个庆祝建党百年的打卡点十分吸睛。这个打卡点以“正当红”为主题,提醒着党员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以来,实践站被视为“充电站”,党员们、居民们在这里汲取奋进红色的力量。今年4月,一次别开生面的党史学习教育在这里开展。
实践站还是居民们的“梦工场”,站里经常人气满满。居民们共建的小人书博物馆让孩子们走近“书香梦”,站里的书香构成了他们独特的童年记忆。记者了解到,这里的书已有几百册,都是居民、社区干部、社工等自发捐赠的,不乏一些年代久远的藏书。
这里还有居民们的“文艺梦”。有时候,实践站里传出了袅袅歌声,是闽南歌,是歌仔戏,是广场舞的音乐。这是社区老人们最爱的活动——老年大学活动。过坂社区与海峡基金会等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各类公益的文艺课程在实践站里汇聚,圆了许多老人年少的文艺梦想。
当然,实践站里也有很多接地气的活动,如不久前,针对老人“用手机难”问题,实践站请来了老师,教老人玩转手机,帮他们清除了“入网”障碍。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助力下,过坂社区的美从里到外,文明乡风是社区乡村振兴的新气象,美丽村貌是社区乡村振兴的新景象。谢剑清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一载体,居民们正在编织另一个“美梦”,让过坂实现“一户美到户户美,时时美与处处美并存”!(记者陈佩珊朱海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