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白内障的最终治疗办法
“晶状体作为我们眼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就像一个透明的凸透镜,通过调节可以将远近物体的形象清晰地反映在视网膜上。”王晶介绍,受年龄、高度近视、糖尿病、先天发育异常、外伤等因素影响,透明的晶状体会逐渐出现混浊,并影响视力,这就是白内障。
白内障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天性白内障,另外一种是出生后因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白内障。“手术是白内障的最终治疗办法,目前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王晶解释说,在表面麻醉下,手术通过1.8-2.8mm的微小切口,利用超声能量将混浊的晶状体乳化后一并吸除,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5-10分钟即可完成手术。
迄今为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人工晶体的安全性已经得到充分验证。近年来,随着飞秒激光、导航系统等设备的辅助,白内障手术已经由过去的复明手术进入了精准屈光手术时代,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王晶说,白内障手术没有年龄限制,其所在科室手术患者年龄最大的超过100岁,最小的刚满月。因此,能否承受白内障手术并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病人的身体状况。
白内障手术后几个月视力下降,可能发生了后发障
有些患者反映:“既然我有白内障,为什么医生给我做了白内障手术,结果还是看不见?”对此,王晶解释说,部分患者由于白内障阻挡(特别是严重的核型白内障或全白白内障),术前无法全面检查眼底黄斑和视神经功能。术前眼B超检查只能排查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的眼底疾病,有些眼底病只能白内障术后通过眼底检查发现。
还有些患者发现,刚做完手术视力很好,过几个月视力又逐渐下降,怀疑是白内障复发。“目前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要保留晶状体囊袋以利于植入人工晶状体。所谓白内障‘复发’其实是保留的囊膜变混浊了,医学上称为‘后发障’。”王晶解释说。
“随着人工晶状体设计的改进及手术技术的提高,后发障的发生率约2%-5%。”王晶表示,后发障一般不必再次手术,可以用YAG激光将混浊的后囊膜切开,几十秒钟的时间视力即可恢复。
白内障会致盲,老花眼到达一定程度会逐渐稳定
“白内障和老花眼都是中老年人容易出现的,易于混淆。”王晶介绍,老花眼是一种生理现象,是由于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下降,睫状肌收缩能力减弱,引起眼睛调节(变焦)能力减退,通常到达一定程度后会趋于稳定,不会持续恶化;而白内障是一种病理性眼病,治疗不及时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有致盲危险。
一般来说,老花眼看近处的东西不清楚,看远处比较清楚;而白内障由于混浊的晶状体遮挡了部分光线进入,看远看近都不清楚。
有人认为近视的人不会老花。王晶解释说:“其实,近视眼患者也会出现老花眼。近视眼要戴近视眼镜(凹透镜)才能看远。当老花眼时,看近的物体需要减少原来凹透镜的度数(相当于加上凸透镜),甚至要摘下近视眼镜才能看清。事实上,既有近视也有老花。”
王晶提醒,得了老花眼,要及时到医院或专业机构验配老花镜;同时,定期复查视力、调整镜架、适时更换镜片;每5年重新验光、配镜。
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同时满足视远视近需求
“许多中老年患者,认为自己患上老花眼后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变好,所以不戴老花镜。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王晶解释说,即使注意保护眼睛,眼睛老花的度数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一般老花后,按照每5年加深50度的速度递增。硬撑着不戴眼镜,容易视疲劳,反而会加重老花眼。
同时,戴老花镜的老年人如果突然不需要戴老花镜也能看书,并不意味着老花眼不治而愈了。可能是由于晶状体硬化和老年性白内障所致,最好到眼科检查。特别是初发期及膨胀期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膨胀变凸使中央部分的屈光力增加,视近物反而清晰。
对于既有老花眼、近视眼又有白内障的人群来说,手术时可以选择两焦点、三焦点、连续视程等多焦点人工晶体,可部分满足视远、视近需求,手术后不必再佩戴老花镜或近视镜。
老花眼与用眼程度有关,为了尽量延迟老花眼的年龄,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6小时睡眠以上;其次,减少看电脑和手机的时间,近距离工作间隙让眼睛休息等。(记者 陈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