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姿莹:传播闽南文化 谱写抗疫歌曲

福建日报

“从来不识是相思,才知相思无停时,这对荔枝结并蒂,我与三哥心相随……”端午节期间,李姿莹带领闽南师范大学歌仔戏社团的学生们参加了一场端午诗会,表演歌仔戏《陈三五娘》。遇到类似这样的演出,李姿莹的身边总会出现一个帅气健硕的身影,帮她拍摄视频、处理杂务。他就是李姿莹的丈夫徐雁飞,二人结缘也正是因为彼此都热爱的闽南文化

出生于台湾高雄的李姿莹祖籍闽南地区,她从小就对闽南文化充满了特殊的感情。读大学时,她选择了闽南文化作为研究领域,并一直读到了博士毕业。2013年,赴闽南师范大学参与闽南文化研修营活动时,她认识了诏安小伙徐雁飞。

“当时他是在校大学生,作为学校派出的导览员,带领着营员们走访了闽南的大街小巷,给我们讲述闽南人的故事。”李姿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徐雁飞邀请她到故乡诏安做客,并给她讲述了诏安美食猫仔粥的由来。“这是一个关于诏安男子爱妻的故事。丈夫每日用滚汤涮鲜料和饭的方式为妻子煮粥,小夫妻情意更深,恩爱无比。那时我们约定,如果我到诏安,他就请我喝一碗猫仔粥。”

2016年,李姿莹在台湾成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到厦门大学进行博士生交流。这次,她终于喝上了徐雁飞家乡的猫仔粥。

2018年,博士毕业后,李姿莹为爱选择赴闽南师范大学任教,教授闽南文化课程。第二年,李姿莹与徐雁飞喜结连理,并且开始了妇唱夫随的生活。

闽南饮食文化、闽南民俗文化、闽南戏曲文化……徜徉在闽南大地上,李姿莹开展各种田野调查,而无论她走到哪里,身边都有徐雁飞。“作为闽南人,我很乐意向她介绍闽南文化的瑰宝;作为丈夫,我更乐意陪伴她,和她一起追梦筑梦。”

传播闽南文化

“漳州的各县市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全部串起来哦!有一条龙在海里游,那就是龙海;有一次,这条龙被困在浅滩,就是漳浦;它怒冲云霄,决定东山再起,于是就有了云霄、东山……”对着镜头,李姿莹面带笑容侃侃而谈,为自己的微信视频号录制新的民俗故事。通过网络传播闽南文化,是她新的尝试。

“许多人都说闽南精神是爱拼敢赢,而在我看来,它还有很强的包容性、团结性。无论是侨乡文化,还是闽越文化;无论是妈祖信俗,还是临水夫人信俗,都能与这片土地融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李姿莹认为,闽南是许多台湾人的原乡,以闽南文化为媒介,通过讲述相似的民间民俗故事,可以让更多台湾民众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增进台湾同胞对祖籍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

歌仔戏是两岸共生的传统戏曲,也是国家级非遗。由于从小就喜欢歌仔戏,李姿莹曾专门到台湾戏曲学院进修。进入闽南师范大学后,她成了学校戏曲协会的歌仔戏指导老师。在李姿莹看来,在教学中只有更加注重创新与创作,才能吸引更多青年学子一起传承歌仔戏。

为了让歌仔戏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李姿莹常常带领学生一边学习漳州的历史、民俗,一边创作剧本。渐渐地,《开漳圣王传奇》《保生大帝传奇》等一系列歌仔戏作品陆续出炉,社团还受邀到校外演出,这大大鼓舞了年轻学子。如今,歌仔戏社团人数从最初不足10人,增加至五六十人。

谱写抗疫歌曲

在闽南师范大学,李姿莹与大陆老师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课题申报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而且学校教学氛围浓厚,她也因此结识了一群良师益友。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琨琨就是其中的一位。

去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彼时,已回到台湾家中的李姿莹时刻关注疫情防控情况,当她了解到大陆抗疫中的许多动人故事时,便与张琨琨商量一起创作一首抗疫公益歌曲,表达内心的感动与祝福。

“心相印,手相牵,不管路多远,我们并肩向前;情相同,意相守,拥抱雨过后,绚烂满天彩虹……”李姿莹在台湾作词、张琨琨在大陆编曲,二人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创作,又通过其他朋友帮忙,用6天时间完成了抗疫歌曲《等待花开》。“我们希望能通过这首写在春天的歌告诉人们,冬天必将过去,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李姿莹说。

这首歌曲一经推出,就备受好评。来自五大洲十几个国家的166位华人自发加入合唱,还被CCTV-4《海峡两岸》栏目、新华社、中新网等20余家媒体报道,总点击量达200余万次。

“大陆疫情防控成效显著、举世瞩目,生产生活已恢复正常,现在还免费为民众接种疫苗,真是了不起!”李姿莹表示,在学校的安排下,她已完成了疫苗接种,这让她可以更安心地开展闽南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今年暑假,李姿莹计划到泉州开展田野调查。“闽南是许多台湾人的原乡,闽南文化大有文章可做。”(记者 吴洪)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