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灵魂之歌 ——蔡树本青岛秋日的情思

名画记

叙 言

趁着年华还好,趁着还未衰老,去探寻未知的风景,未知的人和未知的自己。真正的衰老,是不再走出去,不再用心去经历、感悟这个美丽的世界,不再拥有大自然赋予你的一切。在行走的路上,把岁月变成美的诗篇。

退休时光一下子给了生活大段空白,以行走作画的好心情将其填满,尽情贪欢,穿越于山海间。这趟没有尽头的旅途,只为找回自己,将旅途中收集的阳光,酿成金色的蜜与朋友们分享。

“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中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有的画不是画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如波德莱尔的诗篇《西苔岛之游》描述的:“在那里,一切如此美丽而秩序井然,豪华、宁静,充满欢乐。”

深秋的日子简而又简,听大海的涛声、读走心的文字、绘靓丽的风景。不再满街巷的去寻找那些入画的场景,也不再为曼妙的景像做过多停留,闲暇时漫步海滩、听涛品茗。其实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再风光的今天,也会变成昨日的风景。随遇而安,珍惜当下,安恬自然地记录心灵的感悟,为昨日的风景增色添彩……

登上岛城山顶向东远眺,峻峭秀拔的浮山九峰自东向西一线排列,房屋道路随山势而建,层层叠叠、如诗如画。每一次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都是一次与自己心灵的深度交流……

崂山脚下的老渔港船来船往,在岸边等待着新鲜的鱼、蟹和虾等的人们也自觉形成一个市场,下午是渔船进港最热闹的时间。

渴望在自然深处与自己的天性见面,把看到的有限回归到无限,瞬间升华为永恒。

记录自己的心灵旅程,其实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这样才不会辜负这一段“良辰佳缘”。曾有过这样的体验,触及心灵的感受,会在脑海里存留很久,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生。我清楚记得,岛城层层叠叠如火的红色屋顶,在湛蓝的海水和浓郁的绿树映衬下映照着我的双眼,留下了无法忘记的景象……

我的导师谌北新先生曾说过:“笔力未遒,空善赋彩,气韵不周,空陈形似。”这几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

老城的街道别有一番韵致。这里便是“坐下就能画三幅画的地方”。徘徊在那上上下下的砖石路上,令人不知身处何方。老街与海相接,与山相连,在山环海抱中浑然一体。步入街道高处径直向下望去,你会看到楼宇间树缝中闪烁着片片蔚蓝的色块,带着霞光,伴着阵阵浪潮声,随着玫瑰色的海风迎面扑来,沁人心脾……

静下心来聆听大自然的物语,是一种内心的奢侈。选一个微风不燥的午后,去仰口听琴观海也是一种奢侈。观崂山圣色、赏海岛风光,看秋风在海涛中徜徉,闻一闻空气中大海的气味,灵魂与自然对话,令人身心怡然。

秋阳斜照海面,沿海一线化作一道晶莹碧蓝的缎带。伫立海岸,咸湿的海风吹拂,轻松惬意。隔海相望,远方朦胧的海岛和蔚蓝大海中耀眼的白帆交织出一幅美妙的画卷……

“心照万物,万物皆心。”绘画的形态非目视而来,是神遇而得。有常理,无常形。过去的时光或许很美好,但更应把握现在,因每一个当下,都将成为回忆,记录下眼前的美景,不留遗憾才是对一生最好的交待。

艺术的事情不外两种状态,生命的追求和生命的记忆。……对我来说,艺术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每次画画,就是一次梦想的追寻,一次趟过生命的河流。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雨后,岛城平添几分凉意。山下那座敦厚的圣保罗教堂在氤氲中也逝去了往日靓丽的雄姿,寂静地融进了古树、群山和建筑物之中。秋风乍起,乱云飞渡,对于那些善于观察的眼睛和懂得接纳的心灵来说,记录下这种萧瑟景致带来的震撼,也是一种让人留恋的特殊享受,一个画家,要么就是自然,要么追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朴素的画家,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画家。

音乐与诗都属于“意象”表达,将线条看作是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把色彩看作是音色、音高与和声。通过转换,让听觉美感和视觉美感联系起来,再化为诗意的表达。

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圣保罗教堂,这三座著名教堂已成为岛城的一种珍存、一种符号、一种城市魅力。青岛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欧式建筑博物馆”,有360多栋上个世纪初的欧式建筑,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明晃的教堂像抹上了一层霓虹,朝霞初照,像满目熟透的橘林;晚霞辉映,像一座玛瑙的城堡。让人想起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日里,陶醉在迷人的教堂钟声之中……

或许可以考证一条老街、一座老建筑的年岁,却无法记录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一条条街道、一座座老建筑印满岁月的痕迹,恍若精美绘画,又如沧桑的故事,读不完也读不够……

“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此时的我只想静静地凝视她,轻轻地靠近她,探究她的故事……

游历欧洲归来,对青岛仍存留着难以割舍的情愫,青岛是一座充满记忆的城市,青岛的建筑容纳着世界建筑的精粹。对于我这个住了十多年的“老青岛”来说,对青岛的老建筑怀着深深眷恋。

喜欢苏轼那首表达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曾几何时,我也象孩子这般纯真的以为空气是可以用颜色来描绘的。秋高气爽,空气便理所应当是温暖的。然而不知何时,那种纯真己经离我很遥远,再找回来,恐怕穷极一生未必办到了……

这片金秋的密林中藏着很多记忆,每一次孤独的寻觅,都是为了缱绻的诗行……

观象山上的奥博维特旅舍,屋顶酒吧堪称青岛景色一流的观景平台,位于观象山最高点,整个岛城景色尽收眼底。

感念这一方天地的静美。从前记忆中纷纷扬扬的落叶和若隐若现的瓦红,当再次走进的时候,看红叶渲染苍翠,方知人生的旖旎绚烂。

“画到绚烂时,灵境是归处”——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心灵启蒙。

阳光伸出酥酥的手指,抚摸我眼中的彷徨,姹紫嫣红的思绪凅成记忆幻境……

飘渺的淡紫色与枯黄的色彩融为一体,花岗石立柱撑起铜皮屋顶的望火楼,始建于上世纪初,是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消防观望台,它曾是德国占领时期青岛市区的制高点,也是青岛的地标性建筑。

青岛散落在山海之间的那些历史建筑,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那顽强的生命力和坚毅的品格,历经山海洗礼,岁月镌刻,依然傲立,将生命演绎得倔强而透彻。竭尽所能,描绘出它散发着遗世独立、泰然无争和水至深处静无声的静幽之美。它坚固的身躯只留给这座城市一个静默的剪影,将自己淹没于美丽的山海之间……

面对眼前的景色,拿起画笔就能感受到那种两情相悦的兴奋和急切。眼前不仅是旖旎的景致和诱人的风情,感官的迷醉之后是灵魂的触动。细细啜饮,感受这妙不可言的滋味以及所蕴藏的悠远深邃的哲思玄想。

一座座起伏连绵的山丘和树木掩映下的房舍及蜿蜒上下的街道,院落的外墙上常常是缀满爬墙虎,稀落的枯枝还挂有金黄残叶,脚边石子路也被落叶点染,静谧的教堂时不时地会响起钟声。阳光下海水渐次变换色彩,一处风景两个季节,可遇不可求的景致。不要小看这些寻常院落,中国现代史上的许多社会名流或文化名人,就曾一度居住其中,康有为、蔡元培、华岗、扬振声、闻一多、梁实秋、老舍、王统照、沈从文、萧红、萧军……

傲兀的望火楼,是画家们喜欢光顾的地方。百年来屹立在观象山西北麓上,它翘首凝视小港码头曾经的熙熙攘攘、环伺老城的南北东西、诉说着百年岛城的历史变迁……

每个人的自性里,都有一盏心灯,点亮内心这盏般若灯,就能发现创造美。

用宁静的心态来描绘动荡的外部世界和骚动的内心世界。

浮山角下,荒草庵院内的两颗银杏树在秋风的吹拂下开始泛黄,干旱少雨,山坳间水库里的水位也下降了许多,青岛大学背靠浮山,面临大海,占据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浮山是市区面积最大的一块“绿肺”,九峰排列,峻峭秀拔,整座山脉自东而西,一直延伸至市南区,最后断于胶州湾。九座山峰,有“浮山九点”的美誉。登山远眺,高楼林立的背后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令人心旷神怡……

临风伫立,海风送来清爽的同时也送来依稀可辨的歌声,浓郁的色彩和冷暖交替的笔痕构成一组神奇的旋律,充满意味的审美享受……

视觉艺术不在于你能看到多少,而在于自己能感受到多少。写生,是对美的邂逅与亲近。似乎嗅到了大海的味道和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受。在繁忙喧嚣的都市里,真正感受到审美的律动和心底的清澈……

青岛本该叫琴岛,即“一座形似里拉琴的岛”。里拉琴,古西腊的一种七弦琴。站在山顶观海是件很惬意的事儿,观象山的傍晚很静,没有喧闹的游人,只有凝固在时间里的红瓦绿树和永恒不变的沧海。海的深处,几点船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飘忽不定……

结 语

艺术离不开真切的情感。技巧表现的只是物象的真实,它不是灵魂,因为灵魂只有借助生命才能呈现。敞开心灵之窗,释放来自心灵的触动。

一个人的审美,传递出来的信息,绝对不是简单的好不好看,而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是整个人生画风和调性。

朋友说他喜欢这批画,“不是那种震撼,拍手叫好的喜欢;不是感动不已,潸然泪下的喜欢;也不是入人心肺,难以忘怀的喜欢。是一种舒适的,轻松的,合意的,相遇在路上,像花草树木的自然,看见了就喜欢了,然后继续朝前走。说实话,很多画看过就忘记了,但画里的情绪,松散而有致的构成,还有画中的那些故事却记住了。画意便在此吧……让人有遐想的空间和韵味。”

一直觉得技艺只是熟练操作后带来的附属品,所以并无每天勤勤恳恳的描摹和专研。空闲时就会跑到观象山顶,看夕阳入海,等着对岸岛上的华灯和满天繁星。

用快乐的方式画最初由心底自然流露的温情和触动,让心灵的尘垢在自然的吟唱中涤荡,用画笔记录身心清朗通透的瞬间。

自由的颜色,没有界限,在风的驱使下,它们穿插于彼此之间。

未见此景时,则与汝之心同寂,识得此景时,顿时明白起来……

 

蔡树本,蒙古族,1953 生于内蒙古,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197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授业于妥木斯教授。1982年考入北京中央美院,师承侯一民、李化吉等教授,研修壁画艺术。1987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做为湛北新教授指导的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1988师承清华美院著名漆画家乔十光教授,研修漆画艺术。

艺术简历

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发表和被收藏,其中:油画《祝酒歌》2016年由中国美术馆收藏、《阴山岩画》2013年由内蒙古美术馆收藏。“2009中华颂·世界遗产风景油画系列创作”《重庆武隆喀斯特》组画,在北京博物馆展出被有关机构收藏。入选第七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等重要展览,获《首届全国少数族美展》银奖和《第三届全国少数族美展》优秀奖,获得三次内蒙古艺术创作最高奖“萨日娜”奖。

多次应邀赴欧、美、日、俄、韩、蒙古国及港、台多个城市进行艺术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在法国里昂、日本东京、韩国木浦和台北等地举办展览。出版《蔡树本艺术作品集》壁画、陶艺、环境艺术、树本画马等四卷。

[责任编辑:言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