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高明在社区保洁
泉州网6月22日讯 “现在日子轻松多了,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孩子们。”在德化城东开发区嘉德新苑的新房内,59岁的林金锻热情地与笔者交谈。因病致贫的林金锻,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时年收入不到6000元。为了帮助她脱贫,德化县桂阳乡为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彭坑村保洁员,年收入近2万元;同时给予6.6万元的整户易地搬迁政策性补助资金,2017年林金锻全家住进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德化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持续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笔者从德化县扶贫办了解到,2016年至2020年,该县分别筹集各级扶贫资金6037万元、6919万元、8495万元、7225万元、6500万元;制定出台扶持政策40多项;低保兜底标准从295元/月提高至660元/月。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151户3179人、贫困村50个,均已脱贫“摘帽”。
创美又脱贫贫困户当上保洁员
“这些是明处的垃圾,扫完了,还要去找隐蔽在沟里、角落里的垃圾。”与林金锻一样,从2017年开始,盖德镇大墘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林高明在社区当起了保洁员。每天上午11时,林高明就会推着垃圾车,拿起扫把、铁铲等清扫工具,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份工作,让我们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我感到特别踏实。”林高明一边清扫路边的树叶,一边和笔者交谈着。
林高明一家四口人,妻子和大儿子智力残疾,小儿子因为早产,导致发育迟缓,每天都要到县医院做康复治疗。以前,除了种些农作物、养几只鸡鸭,一家人再无其他收入。“一年到头也只有7000元的收入,维持生活都很困难。”林高明说。
现在不一样了。自从当上了保洁员,林高明每月都有2000元左右的固定工资收入。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林高明还饲养了60多只鸡鸭、30多只兔子,细算下来,一年还可以增加6000多元的收入。每天上午11时至下午3时,以及晚上6时至9时30分,是林高明的保洁时间,其余时间就是他的“家务”时间,这种充实的生活,让他心里很踏实。
今年5月份,林高明一家在城关也有了新家,是社区特别为他争取到的廉租房,每个月只需支付水电费和8元的房屋管理费。这是林高明最高兴的,“城关有地方住,不用每天来回赶,小儿子康复治疗也很方便。”
现在,林高明一家已完全摘了“贫困帽”,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脱贫不脱策,各项扶贫政策仍向他们倾斜着。回顾这些年来家庭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林高明感慨颇多:“多亏有这样的好政策,让我们能够脱贫。没有政府的帮助,可能三顿都吃不饱。”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以就业稳收入”是德化县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笔者了解到,近几年,德化县在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立精准就业扶贫信息库,导入就业扶贫信息5341条;同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在护林、护路、管水、治安、保洁等方面安置52名扶贫对象就业,4年累计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38万元。
“旅游+产业”好风景变好“钱景”
龙门滩镇山清水秀,境内绿树成荫,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依托龙门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德化县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现在每到周末,到龙门滩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开展亲子活动的游客逐渐增多,日最高峰接待游客达300多人次。近年来,龙门滩镇以乡村旅游为依托,以产业扶贫为抓手,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全域旅游带动全面脱贫,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年近七旬的贫困户陈光谭正是该模式下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陈光谭夫妇体弱多病,儿子智力残疾二级,2016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陈光潭家的实际情况,龙门滩镇委镇政府决定从养殖业入手对其进行帮扶,为其免费送去鸡苗、鸭苗等,在扶贫干部帮扶和陈光潭夫妇的努力下,他们已然是村里的“养殖大户”,目前存栏家兔300多只、黑鸡40多只。闲暇时间,妻子黄丽芬还会到景区餐馆或儒园种养殖合作社打点零工,按天计工资,一天80—120元不等。
“贫困户要脱贫,需要的是更多的带动和引导。”龙门滩镇硕儒村儒园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陈德挺说。陈德挺从2012年合作社成立初期,就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提供务工就业岗位,优先吸纳贫困户到合作社长期或季节性务工,实现稳定增收。每次有游客要购买农特产品,陈德挺首先就会推荐他们到这些贫困户家中购买,带动消费收入。
“以前地理位置不好,没有人来,鸡鸭等农产品都卖不出去,收入无法保证。现在旅游发展起来,人气跟着旺了,我家就在湖心岛景区旁边,鸡、鸭很多人来买。”陈光潭说。在旅游产业的引导带动下,他养殖的鸡、鸭均供不应求,一年算下来可增加1万元以上收入。如今,靠着养殖收入,一家人成功摘掉“贫困户”帽子。
陈光潭夫妇的脱贫之路,只是德化县“旅游+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德化县坚持以产业增收入,支持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光伏发电、全域旅游等增收项目。自2017年以来,该县共争取上级财政产业专项扶贫资金1576万元,共有300多户贫困户养殖黑鸡、黑兔、黑羊等。受惠于全域旅游,通过从事旅游实现脱贫的群众不在少数,人均稳定增收近3000元。(林婉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