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十周年发展纪实

今日泉州网

今日泉州网3月31日讯 (谢玉燕 陈桂生 郭慧杰)一纸批文,春风吹起,一座现代化的滨水新城向海而生;十年耕耘,破茧成蝶,一块创新创业创造沃土闪耀海西!

2010年3月25日,泉州台商投资区挂牌成立。十年间,台商区日夜兼程,拼搏创业,围绕打造泉州“产业发展高地、城市建设典范、体制创新样板和幸福宜居新城”,攻坚破冰,先行先试,豪情书写华彩乐章,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重点项目大步拉开,行政服务日趋完善,对台优势逐步显现,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在江海扬帆的激流中勇立潮头,探索出一条“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向着打造“两岸合作先行区”、建设“泉州城市副中心”的目标砥砺奋进!

产城融合 建设宜居宜业新城

“在设计方案对接中,我深刻感受到台商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手笔、前瞻性,感觉不只是修一条路,而是在经营一座城。”海湾大道一期项目总工程师李萱深有体会。作为“五纵五横”道路网的重要“一横”,海湾大道是台商区重点打造的特色旅游景观大道,被称为“泉州版”的环岛路,全长约18公里,总投资额达70亿元。

无独有偶,在建的海城大道、海山大道,还有建好的东西大道、南北大道,和改造提升的国道324线台商区段、杏秀路,不仅让台商区的交通更加快捷,而且高品质绿化亮化,使得每条路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成立以来,台商区始终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要求,规划先行,请名院、聘大师、借外脑,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总体规划实现全区200平方公里区域全覆盖,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力求做到规划50年不落后,对重点区域、主要节点和重要景观带均开展国际设计招标,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进行规划。

十年来,台商区基础设施建设总量和规模多年位居全市第一,一大批城建项目相继竣工、开工。泉州后渚大桥东桥头互通竣工通车,十几条主次干道建成通车;全世界首座以“海丝”为主题的大型艺术公园——海丝艺术公园,水镜缥缈帆影直,园林诗画群雕耸,一建成便成为泉州新地标;海丝生态公园绿树绕岸,碧水潺潺,生态廊道绿意绵延,几十处景致令人流连忘返……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台商区选择黄金地块把十几个安置小区打造成高品质的现代化住宅小区。引进中建集团投资300亿元建设白沙片区,邀请院士“大咖”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力争打造现代化高端国际社区、洛阳江畔城市建设典范。

与此同时,碧桂园、阳光城、金茂、世茂、美的、保利等大型房地产项目争相入驻;10万平方米的宝龙城市广场也将于今年夏季开业;中国建筑旗下五局、七局、八局,中建海峡、中建方程,中交集团等中字头基建巨头抢滩登陆……随着城市功能的日臻完善,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泉州城市副中心”已现雏形。

先行先试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探索试验;凡先进地区的先进制度和经验都要认真吸收、利用并创新;凡周边承接产业转移的好做法、好机制,要在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每年,台商区都会召开一次全区务虚会,这一句发出先行先试的最强音让人记忆犹新。

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2012年1月台商投资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运行。8年来,该中心不仅在全市率先试行“一站服务,能办所有事”“不出镇村,就近能办事”“一窗集成,办成一件事”及“五个一”亲情暖心服务。与此同时,台商区还将开办企业涉及的10个部门28个事项整合成一个窗口办理,推行“套餐式”服务,群众只需要带身份证,就可以轻松开办一家企业。据统计,在台商区,共有1558家新设立企业享受到一窗集成服务,其中1202家企业体验了全链条“套餐式”服务。

针对重点项目,台商区首推项目折叠审批全过程“管家式”服务,创新推行工业项目建设工程审批“五项”变革,进一步简化环节、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比原来承诺时限提前159个工作日办结。

“刚来台商区时,需要分别到各个局单独办理审批业务。该中心成立后,实现集中审批集中办理。在玖龙二期项目审批时,‘折叠审批’制度让审批时间节省了57个工作日,其中9项审批实现当天申请,当天办理完毕。”玖龙纸业(泉州)有限公司总经理信刚深有体会。

数据显示,2019年台商区行政中心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7.5万件,即办率平均达77.4%;公共服务事项43.6万件,即办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9.8%。其中,重点项目审批件100%提前办结,比法定时限提速91.1%,比承诺时限提速58.66%,即办率达50%。去年,台商区获评“2019环球趋势大会暨全国营商环境高峰论坛”金趋势奖。

精准发力 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加上拥有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块国字号招牌,历经十年蛰伏,台商区已成为越来越多创业者的乐园。据悉,台商区十年新增市场主体22000多家(户)。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6.1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亿元,到2019年分别提升至330亿元、20亿元和11.7亿元,均实现成倍翻番。

产业发展高地就是集群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高新产业聚集地。过去十年,台商区高点定位、高端切入,通过产业内部结构进档升级、区域布局优化提升、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基本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推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高质量的赶超突进。优化提升机电设备、工艺制品、纺织鞋服、造纸及纸制品、石化后加工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和壮大绿色智能交通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服务、健康医疗养生、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主导产业。

“引一个项目,建一个基地,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过去十年,台商区精准发力,秉持“大招商、招大商”的招商选资理念,10年里共签约146个项目(含意向、框架等),投资额超2000亿元,成功引进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首列“福建造”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列车在这里诞生;现代化包装纸制造集团落户于此;一辆汽车的制造就得用1公斤这里生产的电容薄膜;用于航空航天、核能、汽车部件等领域的高性能陶瓷材料,石墨烯材料……这些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悄悄在新区落户扎根。

与此同时,两岸首个高端医疗项目——泉州颐和医院火热推进。沿着全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的崇武至秀涂海岸带,投资80亿元的八仙过海大型旅游项目强势入驻。合计投资超百亿元的洛阳海丝文旅小镇、张坂滨海乐活小镇、科龙山旅游、大唐风格国际酒店等重大文旅项目也蓄势待发。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泉州休闲游乐、旅游住宿、会议会展、餐饮娱乐的接待能力和档次,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发挥优势 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位于台商区张坂镇德润产业园的高品医学检验实验室是福建省首家现代健康服务企业,项目总投资2.5亿元。依托台湾高品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基因检测技术及专家资源,高品医学检验实验室成为泉州唯一可以进行基因检测的企业。

短短几年,泉州颐和医院、天岗机械、钜闽机械、亿达小家电、凯力美医疗器械、瑞中干细胞研究和临床应用、彩蝶湾养生村等众多台资项目纷纷落地台商区,集聚台湾人才241名。

为突出对台招商,促进两岸产业深度融合,台商区建立区领导定期带队赴台开展招商推介机制,设立珠三角(东莞)、长三角(上海)、台北、台中、高雄招商联络处,规划台中产业园,针对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实施精准招商。去年,台商区更是率先提出以建设对台“六个先行”作为打造“两岸合作先行区”的主要突破口,出台多份促进两岸融合政策文件,积极打造对台政策洼地。

此外,寻根之旅、雕艺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频繁互动,台商区成立全国第一个台资企业工会联合会、大陆首个台籍职工法律服务工作站,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才跨海而来,在这方沃土实现创业梦想。设立德润产业园台湾人才示范基地、“泉台工业设计人才服务中心”“台湾职工人才服务站”“台湾职工创业基地”。推动德润产业园等7个“人才之家”、洛阳古街等5个“台胞驿站联谊点”联网共享,扩大台湾青年人才“朋友圈”。

补齐短板 惠民利民增进福祉

2019年年初,泉州台商投资区医院谢渭芬名医工作室成立。随后上海九院骨科名医工作室、孙维峰名医工作室、何奔名医工作室和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名医工作室相继落户台商区。这些“名医工作室”定期组织医生团队来台商区开诊,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

这只是台商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补齐民生短板的一隅。十年来,台商区始终秉承“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民为本、民生优先,多年来持续加大民生投入,通过为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书写一幅幅暖心的民生画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教育方面,台商区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投资约12亿元建成湖东实验学园;全区14所中小学通过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市级验收;全区平均每个乡镇3.75所公办园,居全市前列,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比50.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0.1%,提前实现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任务。同时,高位嫁接优质资源,引进清华大学启迪美术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泉州学校、省实验幼儿园泉州分园、泉州实验中学台商分校等优质学校。

养老方面,每年除足额按时发放城居保养老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外,台商区推进各乡镇所在敬老院运营启用,建成农村幸福院48个,其中省五星级3个。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村级信息化服务平台100%全覆盖,实现城居保业务区、镇、村三级“一站式”办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投入3500万元建设集社会养老、优抚保障及社会救助等功能于一体的区综合社会福利中心项目。

此外,台商区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功举办八届全民健步走和环湾自行车赛活动。城乡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卫生考评连续多年获得泉州市第一名,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河长制考核多年来名列全市前茅。全区综治“三率”、食品药品安全满意率逐年上升。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