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清单绘出美好与幸福 2019年泉州十大民生新闻盘点

泉州晚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一年,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思想引领下,泉州市委市政府持续不断推出新举措,将一件件民生实事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回顾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企业开办零费用、泉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站运营、社会救助综合施救平台上线、中心市区安置房登记发证率达53.99%、实施200个老旧小区改造等暖心服务和惠民政策频频出台,古城保护迈上新台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四朵花瓣”之一泉州大剧院投用、西华洋片区改造启动等利好消息不断,更多的民生改革加速发力,让百姓在生活点滴中感受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办企业“零费用” 一年减免2200万元

全省首创,政府买单,泉州开办企业零成本。以往开办企业,刻制印章需在执照核发后再找刻章公司办理,除经济成本,还耗费了不少时间成本。今年以来,市营商办(市发改委)积极推动,多个部门联手推出开办企业“零费用”惠民政策,对新开办企业免费发放一套印章(含公章、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印章刻制公司直接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实现印章刊刻“立等可取”。按照去年全市新增5.5万家企业主体、单套印章费用约400元测算,该举措预计一年可减免成本至少2200万元。

除了开办企业“零费用”,一份便民“服务礼包”也随之奉上。在泉州,复印费、邮寄费开始由政府“买单”,企业群众在行政服务中心办事无需再为复印材料自掏腰包,政府部门办理涉企审批(含公共服务)事项发放给企业的证照,也可免费邮寄。

骑楼保护有法可依 文旅融合活化古城

2019年1月1日,我市第三部地方立法《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从此,历经近百年沧桑的骑楼建筑的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迈入了法制化轨道,这是泉州在古城保护实践的又一重要举措。

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七个一”项目有序推进,“七个一”项目之一的中山路(打锡街—钟楼,全长约650米)保护提升工程6月份启动,涉及建筑风貌、景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夜景照明四大方面,施工过程以修旧如旧、绿色施工、保护古城为原则,尽最大的努力保留中山路原有风貌。

作为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联动项目之一,2019第四届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动12月1日举行,5000人齐聚古城共赴一场徒步盛会。一年一度的古城徒步已然成为一场全民狂欢的健走嘉年华,在穿越中感知古城风貌,唤起保护古城意识,传递城市文明。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 四大工程全面实施

2019年,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迈出了坚定的一步,为今后泉州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科学化绘就了发展蓝图。

2018年至2020年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期,我市举全市之力,汇全民之智,全面推进各项创建任务。目前,正从共建共享视角探索建立泉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拟出台《泉州市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当前,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保障工程等四大工程正全面实施,为明年迎接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验收,也为我市创建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交通枢纽运营 火车站实现“东进西出”

9月23日,泉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全面完工投用,实现车辆、旅客“东进西出”的交通秩序格局,交通秩序及周边环境很快有了显著提升。

该交通枢纽项目是泉州首个集道路客运、公交、出租车、火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位于泉州火车站西侧,横跨丰泽区、南安市,占地316亩,包含枢纽客运站、集散匝道及配套市政道路改扩建、站前广场三大功能区域。项目全面启用后,私家车和出租车可通过火车站二层出发平台通道和一层地面通道送客,通过枢纽项目地下停车场接客。下火车的旅客,出站后可右转进入枢纽客运站,搭乘班车、公交、出租车或者换乘私家车,真正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

项目投用前后,我市加大整治力度,成立泉州市“平安铁路”联勤联动中心,交通、公安等多部门派出执法力量进驻执勤,整治周边违法违规行为,极大缓解了周边交通拥堵状况,改善旅客候车换乘环境和交通、治安秩序,大大提升泉州城市交通“窗口”形象。

泉州大剧院启用 “四朵花瓣”陆续绽放

6月30日晚上,泉州大剧院完美首秀,原创大型歌剧《马可·波罗》作为开幕大戏率先亮相,为上千市民带来高水准的歌剧艺术“盛宴”。

泉州大剧院启用后,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开幕式在此举行;中国东方歌舞团大型歌舞晚会《美在东方》、云迪奏鸣曲2019世界巡回钢琴独奏音乐会、百老汇原版音乐剧《绿野仙踪》、国际顶级默剧《斯拉法的下雪秀》、话剧《恋爱的犀牛》等一批优秀的中外大戏在这里陆续上演。汤沐海、李云迪、吕思清、秦立巍等一批高水准的艺术家陆续成为泉州大剧院荣誉艺术家。

泉州大剧院为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体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泉州科技与规划馆、东海工人文化宫、泉州图书馆并称“四朵花瓣”。目前泉州图书馆已经完成建设,进入试运营阶段;东海工人文化宫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泉州科技与规划馆建设正在收尾,“四朵花瓣”将陆续“绽放”。

西华洋滞洪片区改造项目启动

作为全市“海丝新城”重点建设的九大片区之一和泉州环湾向海聚集发展的重要板块之一,西华洋滞洪片区改造项目成为近年来中心城区建设面积、体量、投资量最大的项目,备受全市关注。11月1日,该项目丰泽段开启征迁签约工作,一次次创造出“丰泽速度”。

西华洋滞洪片区改造项目位于我市动车站区域,北靠清源山,西邻九日山,东邻马落山,南望晋江,面积约7795亩,改造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的片区短板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泉州城市“北大门”。在片区群众、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广大征迁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征迁签约启动首日,签约190宗;第一周,签约量过半;不到一个月,提前启动房屋拆除工作;现累计签订协议1113宗,完成近八成。

“互联网+社会救助” 提高施救综合效应

社会救助迈上新台阶。11月,泉州市社会救助综合施救平台正式运行。

平台实现与全国低保信息系统、福建省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对接,并逐步将分布于组织、医保、住建、工会、教育等部门的帮扶困难党员、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帮扶困难职工、教育救助等救助项目录入平台,实现项目、对象、程序、救助情况等社会救助信息的及时交换和共享,全面提升我市社会救助工作水平和救助实效。

借助“互联网+”,有关社会救助部门可先在平台上开展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并逐步接受救助项目的接入,共同通过增加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提高群众救助申请便利度,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同时避免“重复施救”,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效应。

中心市区安置房办证 超半数已办结

为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市委、市政府把中心市区安置房办证工作列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点问题专项整治项目,同推进民生补短板“四心工程”、“强基促稳”三年行动等紧密结合起来。据统计,中心市区已建设完工并办结首次登记的安置房项目共51个,共计32358套,其中已安置27375套。截至12月19日,已办结转移(分户)登记发证14779套,完成率53.99%。

据悉,我市摸清中心市区51个安置房项目办证问题底数,分析存在的具体问题,厘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推进解决影响办证的问题症结,石崎安置小区、江南新塘安置区、海城花苑、毓才花苑、泉秀街东拓安置小区等多个项目实现办证“零的突破”。同时,进一步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安置房转移(分户)登记可在2个工作日内办结,基本实现当天审批隔天发证。

白濑水利枢纽工程 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今年10月,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获水利部正式批复,至此,该项目由前期申报阶段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已纳入国务院同意的《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被列入福建省“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为我省获批的投资最大的水利项目,总投资142.7亿元。工程为大(2)型Ⅱ等工程,拦河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米。枢纽正常蓄水位288米,总库容5.44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57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81亿千瓦时,建设期限54个月。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调蓄晋江西溪径流,通过天然河道放水至晋江下游已建的金鸡拦河闸水利枢纽工程,增加金鸡闸供水量,并与山美水库实现水量互补、互为备用,可有效保障泉州沿海区域供水安全以及金门供水安全。

老旧小区改造扩围 “改”出幸福感

中心市区老旧小区改造,市民生活更舒心。图为仁风新村的民俗广场设置有小斜坡,方便轮椅出入。

经过改造提升,丰泽区华丰新村、洛江区万祥商厦等一批老旧小区重获新生,污水溢流、车辆乱停放的现象一去不返,居民们称赞“比以前安心、方便多了”。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民生福祉,是提升城市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2017年起,我市对中心市区部分老旧小区进行改造。2019年,将老旧小区改造范围扩大至全市,先后策划实施2批共200个改造项目。目前,200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已开工78个,其中完工46个,剩余项目正抓紧开展前期工作。

针对居民反映的痛点难点,我市因地制宜选择专项提升、综合改造、片区改造等模式,分步分类推进改造项目,同时将各模式进行分类细化,做到“一小区一对策”,有效解决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市住建部门还组织编制技术导则,成立专家服务团队,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整治样板和技术指导。

(文字:记者 林书修 殷斯麒 陈智勇 吴丽娇 林铭珊 谢曦 通讯员 林泳坤 王志超 图片:陈起拓)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