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古城 家园共造”试点立项成果评审会召开

泉州晚报

泉州“美丽古城 家园共造”社区营造工作自2017年8月启动以来,通过“培训—提案—竞赛—选点”一系列过程,对泉州古城社区营造试点社区进行选拔,古城范围内各街道、社区的干部群众以及社会热心人士、规划专业者等积极参与,历时两年多的泉州古城社区营造活动,给千年古城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昨日,“美丽古城 家园共造”试点立项成果评审会召开,四支团队提出了最终的立项项目。

□泉州晚报记者殷斯麒 文/图

结合居民生活诉求进行街巷微更新

通政社区木偶队提出了街巷提升计划。“在与居民深入交流后发现,大家普遍关注街巷的公共空间问题,包括共享单车乱停、停车难、路面破损、绿植太少等。得知有政府主导的背街小巷整治项目后,我们团队决定从居民的家门口出发,结合街巷空间设计,形成了家门口提升和自家庭院提升两个子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家门口提升计划包括还原原始墙体风貌、拆除铁皮、增加绿化、对水电表箱进行协调性整治等,庭院提升包括打开自家庭院,进行绿化设计,调动更多居民参与其中。评审团建议,古城街巷里的墙大多有历史价值,最好避免涂鸦等,原貌展示建筑营造技艺。提升街巷环境要基于整个社区的公共性,可纳入古城旅游环境提升范围考虑。

通政社区会通巷入口墙面原貌与现状对比

同样着眼于社区微改造的还有溪亭社区的溪亭家婆队,他们计划围绕“绿植、编织、休憩点”开展项目,例如打造绿植实验室、旧物改造工坊等,积极调动居民参与家门口绿化。评审团建议,在打造社区公共空间时,要做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虑居民的客观需求,比如腾出空间打造社区绿地、街心公园等,还要考虑停车需求,想好巷子居民的车要停在哪里,不能造成新的难题和乱象。

挖掘街巷文化特色让居民参与公共议题

隘南社区城南地保队提出建立“社区公共花圃管理”志愿者队伍,形成管理制度,围绕公共环境相关议题,引入更多元的工作坊。评审团建议,城南地区文化底蕴丰厚,社区营造项目要与街巷的文化相融合,要倾听居民的声音,探索更多的可能。不要仅仅变成街巷表面的美化,要形成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模式,让居民参与公共议题,共同讨论社区公共性问题。

同属隘南社区的还有新桥新生队,提出打造童心社,即以四点半后课堂为主,结合周末课堂、社区手作坊为一体的多功能体;海丝记忆节点改造,打造“新桥故事馆”,采用“活故事馆”的形式以展示泉州城南海关、海港相关内容为主旨;设置休憩小站,是集茶馆与展示馆于一体的新型展览方式。评审团建议,项目要与社区干部、居民多探讨,了解需求,真正沉到社区里开展营造工作。要致力于挖掘青龙巷等历史文化宝藏,展示聚宝城南文化特色。

评审团指出,社区既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也是进行社会治理最基本的载体,社区如何管理、如何管好至关重要。泉州“美丽古城 家园共造”社区营造是个实验性计划,目的是创造一个“自下而上”的渠道,使自发、自愿的群众,以团队化主动提案的方式,参与到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激活古城街巷里的微细胞,增强居民对社区环境及社区文化的认同感,为古城保护发展注入活力。

今年是泉州市连续第3年开展社区营造工作,在创新基层治理方面迈出了探索的步伐。据介绍,在最后一次汇报审查后,评审团将对四支社造团队提出的项目做出同意、不同意及修改意见,汇报审查后将依据各社造团队的实施项目申报完成度,拨发相关预算费用,让项目实现落地。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