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努力达共识 南安百年番仔楼移交政府

泉州晚报

□泉州晚报记者黄耿煌 陈灵 通讯员苏颖宝 洪顺兴 陈少峰 文/图

签字、盖印、见证、握手、合影……12日下午,一座历经百年、镌刻慈善基因的华侨番仔楼“调志楼”(又名“宏潮楼”)由华侨后代手里,正式移交给南安诗山镇人民政府管理、使用。

“真好,希望调志楼能在政府的手里,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使用,延续它的使命。”专程从香港赶来的楼主陈宏调(潮)孙子陈昌华既不舍又高兴地说,这也是对先人遗志的最好继承。

诗山镇镇长刘金田将一幅写有“弘扬先辈风范 传承优秀文化“的牌匾送到陈昌华手里,郑重地说,“非常感谢你们,我们一定修缮、保护、使用好调志楼,并立碑讲述它的历史和今天移交的这一刻”。

诗山文化人士、鹏峰村主干见证了这感人的一刻。

为慈善而建 开办南安第一所幼儿园

“调志楼是诗山百年名楼,也是一座富有特色和底蕴的‘番仔楼’。”移交仪式上,诗山本土的泉州市侨史学会副秘书长洪顺兴介绍了调志楼的历史。

据介绍,调志楼始建于1921年冬始建,呈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上下两层木石结构,共33间房间,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创建人陈宏调(字宏潮)(1889—1967年)幼时家寒,后往菲律宾吕宋投靠亲友谋生,艰苦创业,成为知名的菲华侨商和侨领。事业有成后,陈宏潮急公尚义,积极为振兴家乡教育、开启民智奔走呼吁。

“调志楼的建设初衷就是为了教育之用”, 陈昌华说,爷爷建好调志楼后,就返回菲律宾,把调志楼用作开设“进化幼稚园”,收留乡民寄托的幼儿。

洪顺兴介绍,《南安县志》记载:“1922年,诗山镇霞宅村陈宏潮在‘宏潮楼’(即调志楼)开办南安第一家幼儿园。”诗山卿源(坑园)乡清末优贡、民间教育家、民国诗山青年学会会长陈世杰,曾经题写“进化幼儿园”的园名于楼大门匾上。幼儿园开办后,陈宏潮胞弟陈宏志的妻子、毕业于工业女学校的高丽华(原名“高彩云”)被聘为园长。

洪顺兴说,据亲身经历的老一辈介绍,当时调志楼不但免费收留附近民众寄托的幼儿,还出资聘请教师教小孩认字唱歌。陈宏潮还在调志楼定期请乡里贫困的孤寡老人来就餐聚乐,调志楼因此被称为乡里的敬老院。

后来,因为生意经营问题,陈宏潮将菲律宾的生意交由亲属打理,自己带着子孙回到诗山定居。此时,他也只住在宏潮楼二楼,把一楼留作幼儿园之用。在宏潮楼出生、住到14岁的陈昌华说,“我小时候也在这里上的幼儿园,当时这里至少寄托着12位幼儿。”陈宏潮则在二楼散步,并叮嘱照看好幼儿园的孩子。

一家爱国爱乡 资助革命振兴教育子女从军

“陈宏潮是一位充满慈善情怀的著名爱国华侨,不仅他急公尚义、造福桑梓,他们一家家学渊源,有深厚的爱国传统。”洪顺兴介绍说,陈宏潮早年加入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贡献突出,曾荣获国民政府授勋表彰。后又任职华侨北伐后援会,奔波筹款,援济北伐军。陈宏潮在抗战胜利时又返回菲律宾,被推举为归国华侨代表出席各种庆典,为振兴家乡教育奔走筹资,为国作贡献。在家乡,除开办进化幼儿园外,还参与创办鹏峰小学。

陈宏潮养子陈靖远(1904—1975年),又名陈桂英,是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曾任北伐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部参谋。至今,宏潮楼墙壁上仍写有陈靖远赴黄埔军校就学前留下的“男儿欲达平生志 埋骨沙场是善终”的诗句,表达了满腔的报国情怀。

1941年,日寇占领菲律宾,陈宏潮支持不满20岁的第五子陈生远投笔从戎,加入盟军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抵抗日寇,立下战功,擢升连长,他身先士卒,身陷敌阵,壮烈捐躯。

陈宏潮胞弟陈宏志则毕业于国立燕京工业大学,于1929年任公立南安初级中学(成功中学前身)校长兼金淘斗南学校校长。调志楼西侧门上楣“竹溪慧林斋”,即陈宏志所书。

移交番仔楼 传承光大祖辈慈善精神

12日下午,记者在陈昌华等人的带领下探访调志楼。临近调志楼,只见一座上下两层、方形的木石结构的建筑雄壮地屹立路边,气势恢宏。一座大门上方,白砖黑字写着“调志楼”。这是陈宏潮后代于1989年修缮时留下的。

走进楼内,彩绘栏杆依旧精美,中庭马赛克贴面的六角型水池已见不到马赛克。以水池为核心,两座拱门隔墙将庭院一分为三,充满法式风情。楼上,木梯、门窗、木门虽然完好,但经百年风雨侵蚀,已渐渐地老化、损坏。

如今,随着后裔子孙均移居外地或外迁,调志楼长期无人居住、无人看护,门外的花园、竹林、菜园均已经不在,庭院内杂草丛生、荒无人烟,只剩墙上留着的些许字迹和挂像诉说一个远去的历史故事。

“5年前,我们回乡探访,看到调志楼日渐颓废,十分不忍。”陈宏潮的孙媳黄旭清说,在各地看到一些古宅得到政府很好的保护和使用,他们便萌生了把调志楼移交给政府管理的想法,以便延续祖父设计、建造调志楼的善意。

于是,陈宏潮的孙子陈昌华、曾孙陈灏伦等人开始联系陈宏潮后人,希望征得大家的同意,把调志楼移交给政府。无奈,陈宏潮后人散布在新加坡、菲律宾、北美、欧洲等地,“很多人也失去联系,或根本不认识”。于是,陈昌华、陈灏伦等人在征得香港陈宏潮后人的同意后,于2019年11月26日在香港《星岛日报》刊登移交声明,向陈宏潮后人告知、公告。如今,时限已到,遂与南安诗山镇政府签约移交调志楼的永久使用权和管理权。

“我们希望,调志楼能在政府的管理、保护下,重焕生机,传承祖辈的打拼精神和慈善精神,延续历史文脉和华侨文化。”陈昌华说,目前在港的陈宏潮后人,也一直秉承先人的精神,身体力行地服务公益和社会。

“这还很罕见,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得悉此事后,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原主任黄真真说,泉州华侨建筑众多、文化独特,把失去管理的华侨建筑移交政府妥善管理,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可以充分发挥华侨精神和建筑文化的感染作用,弘扬正能量。 

“我将把调志楼作为公益或社会化用途”,诗山镇党委副书记傅培坤表示,调志楼可作为博物馆、艺术馆、国学讲堂、读书会、文创园等之用,诗山镇将引入社会力量,共同探索,在妥善保护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调志楼的价值,同时也给更多华侨后人予启发,让类似建筑得到更好的管理和保护。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