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丽水12月11日电(邵燕飞 范宇斌 奚金燕)俯瞰中国大地,120个民族自治县(旗)犹如明珠,镶嵌其中。作为全国惟一的畲族自治县,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无疑是一抹亮色。
图为:中国畲乡三月三 景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设县35年来,景宁奋勇而为,缔造畲乡巨变。2015年率先在全国民族自治县(旗)实现脱贫,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下降到2.02,县域综合实力跃升至民族自治县(旗)前列。今年9月,景宁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从贫困县到美丽经济模范生,丽水市委常委、景宁畲族自治县委书记陈重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35年来,景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畲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好中向优,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畲汉等各族人民团结一家亲。
厚植生态优势 开拓“两山”转化新通道
浙西南一隅的景宁,山水间绿意盎然,丰沃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滋养这方红色热土。
在陈重看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坚决保护好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这是景宁发展的大前提。
景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探索GDP和GEP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打开了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全新局面。
致力于把山水变优,把经济变绿,把文化变现。多年来,景宁打造万山滴翠、层林尽染、繁星闪烁、鱼翔浅底的“江南秘境”,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展‘海拔优势’,打造‘景宁600’生态农产品公共品牌,建成生态基地9万多亩。”陈重说,“景宁600”平均溢价率超30%。
作为典型的山区县,景宁以“飞地经济”破题发展生态工业的“心有余而地不足”,借助民族政策发展区域总部经济,成功引进一批优质企业落户。
数据显示,35年来,景宁地区生产总值比1984年增长了116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600多倍,人均生产总值增长了171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039倍。
绘好“四张图” 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35年前,景宁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是国家和浙江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35年后,景宁城乡面貌翻天覆地,城区建成面积从1984年的0.69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规划面积24.67平方公里。
如今,畲族特色村寨、花样村庄、风情小镇、高等级景区县城一同构成了诗画畲乡,并打造出寨寨有畲风、村村有古韵、处处能体验的畲族风情大花园。
伴随富民兴县步伐加快,2015年景宁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2019年消除了年收入10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收入增幅连续13年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今年4月,国家民委批复支持景宁开展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建设。
“我们针对试点的重点任务、责任分工、节点目标、改革成果,绘制‘施工图’‘责任图’‘进度图’‘成果图’,挂图作战,聚神聚力抓好改革试点。”陈重表示,要把重点突破改革事项作为赶考标杆,“力争让标杆变标准、试点变示范”。
激发内生动力 铺就富民开放新路
景宁35年变革,蹄疾步稳。如今,这只啼鸣深山的“金凤凰”还“飞”出山门,让高山与高楼相拥。
今年,景宁与上海静安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山区小县站到了接轨大上海的最前沿。”在陈重看来,开放正成为景宁的新姿态。
然而,面对畲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产业支撑不强、内生动力不足”依然是景宁最大短板。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陈重表示,景宁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
“我们在全国首创了‘大赶考’,进一步激发干部奋勇争先的斗志激情。我们向改革要动力,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激活县域发展活力。”陈重说。
伴随全域旅游风生水起,景宁打好生态、民族两张牌,把全域旅游作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来培育,35年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同时,景宁积极促进畲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力造“全国畲族文化总部”。
谈及未来,陈重表示,景宁将聚力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中继续走在前列,与浙江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持续打响“诗画畲乡·和美景宁”靓丽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