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处来,到去处去。”对于出生于南安诗山镇鳌峰村的“80后”画家吴尚源来说,家乡是他梦开始的地方,更是他实现梦的地方。
吴尚源的画很乡土,田间地里的劳动人民、沿街叫卖的市井生活、丰收季山间果园的瓜果蔬菜……目之所及,都可以成为其画作的灵感来源;同时他的画也很闽南,画作中的闽南风、闽南情、闽南味、闽南色、闽南香随处可觅,乡情之浓厚总能唤起人们深埋于底的乡愁。
从小喜欢画画曾受中国美院鼓舞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也是受我爷爷影响。”在吴尚源的记忆里,爷爷吴子明有一间屋子收藏了很多字画,也是在那间屋子里,爷爷手把手教他如何拿笔、写字。20世纪80年代,吴家每年都会订阅《中国书画报》,里面的人物传、书画鉴赏,不经意间就深深烙印在吴尚源的脑海里。
吴尚源从小就展现出对画画的热爱,这一切爷爷看在眼里,一有空就带着他去厦门大嶝岛拜访老友书画家郑晨钟,在郑晨钟的启蒙下,吴尚源更加坚定自己对国画的喜爱。
初中毕业那年,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吴尚源无法上公立学校读书,而其父吴火龙一再坚持要让他继续读书。凭着对国画的热爱,年少的吴尚源做了一件特别大胆的事。“当时我从报纸上看到八大美院的招生简章和地址,就写了信向八大美院推荐自己,没想到还真的收到中国美院的回信,上面写了欢迎来考我们学校。”吴尚源说他深受鼓舞。大学期间他在泉州师院就读,一有空他就背着画板到处采风,走遍泉州的大街小巷、穿行于闽南的山水之间。
越本土越世界 家乡成其创作土壤
“走出去,再回归,才能知道家乡的好。这里是我的灵感所在,是创作的土壤。”2013年,吴尚源回归乡下。在家中,他为自己开辟了一间小小的画室,他说,艺术探索是一条寂寞的道路,守在陋室中要耐得住孤独。
对于吴尚源来说,故乡的每一寸土壤都很亲切,田地里作物生长、四季中蔬果不绝、街巷里绵绵乡音、山水间风光旖旎……身处其中,万般诗趣画意,俯拾即是,跃然纸上,直叫人望山看水,记住乡愁。
“越本土的,才是越世界的。像齐白石、梵高等许多中外绘画大师的作品,都是回归乡土才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多年来,吴尚源走遍家乡,画出《闽南二十四节气组画》《闽南红砖古厝系列》《民俗信仰系列》《泉州风景名胜古迹组画》等众多作品。日前,作为第四届海艺节配套活动——古城新门之“就墨”泉州风俗画展,便展出了吴尚源的《闽南廿四节气组画》和《泉州海丝申遗十六景组画》。“这是我第一次在泉州办个展,希望通过我的画,能让更多人看到、关注到我们闽南的乡土文化,认识到独属于家乡的美。”
用时用心绘乡愁 画作成游子心头好
简单拙朴的线条、浓淡相宜的色彩,丰富多彩的闽南生活就这样在吴尚源的画笔下呈现。
“我用了近三年时间创作了《闽南廿四节气组画》,每一个节气呈现出来的场景都源于生活。有些是邻里间聊天时捕捉到的灵感,有些是自己亲眼所见,还有一些则加入了我对闽南文化的感悟。”吴尚源介绍,如作品《立春》的灵感就来自蟳埔女的“头顶花园”。
在吴尚源看来,闽南文化现在在乡村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这也是他回到家乡鳌峰村定居的原因,村里民风淳朴,乡民们的言谈举止中存在着许多天然的闽南素材。“如在作品《雨水》中,悬于水缸上方的一尾金鱼,就来源于闽南古厝构建——滴水兽;在作品《清明》中,一张简单的八仙桌、一碟子润饼菜透露着闽南的特色饮食文化……如果看画的是闽南人,往往能一眼看穿这些‘小心思’。”
正是因为吴尚源的用时、用心,他绘就的画作接地气且闽南味十足,总能让在外的游子找到家乡的感觉。听闻曾有一位河南开封的人购买吴尚源的画作,原因就是他的儿媳是泉州人,他想让远嫁的儿媳在远方也能借此寄托乡愁。“艺无止境,我将用画笔带着心继续前行!”吴尚源表示。
■东南早报记者 罗倩雯/文 吴嘉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