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对日间照料、膳食供养、理疗保健、娱乐休闲等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记者近日从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获悉,截至今年底,我市将累计建设69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养老服务设施(以下简称“照料中心”),实现所有街道和重点乡镇的全覆盖。这些照料中心嵌入社区内,小规模、多功能,为老年人就近提供生活照料、陪伴护理、社会交流、短托、长期照料等个性化养老服务。
我市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运行情况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泉州晚报记者 王丽虹 陈灵 文/图(除署名外)
舒适的环境让老人有家的归属感
走访
“五星级”照料中心 入住近40名老人
10月22日上午11点多,在鲤城开元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梅山社区)2楼,80多岁的庄老伯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处于失能状态的他,只能由护理人员将搅成泥的食物推入鼻饲管来进食。记者走进他的房间时,空气清新无异味,他正饶有兴致地观看电视上的乒乓球比赛。看到记者,他举起右手,微笑着挥了挥。
“中心2017年底开始运营,庄老伯算是第一位‘居民’,已经住了一年多了。”中心负责人施先生介绍,庄老伯住进来前,在医院昏迷3个多月,经过多次抢救。入住时,老伯只有眼睛能转动。在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老伯逐渐能抬头、挥手,意识也越来越清楚。虽然他无法发声说话,但通过眼神、肢体等,也能和护理人员交流,双方培养了默契。每天护理人员会用轮椅推他出去活动2个小时,“活动时间不固定的,比如他看完喜欢的电视节目,会按铃通知说可以活动了。”他的食物也和其他老人一样,由肉、鱼、蔬菜、米饭组成,一天6餐,保证营养。
与庄老伯一同常住该中心的还有其他近40名老人,其中有半数是像他这样的失能老人。据了解,该中心由一家专业养老机构负责运营,按照《福建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星级评定暂行办法》“五星级标准”配置,由旧厂房改造而来,共有床位110个、专业护理人员及护士共16人,实行24小时轮班制。施先生说,中心侧重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为他们提供助浴、康复护理、生命体能检测等服务;对生活自理型的老人则主要提供康老文化活动、日间照料和生活护理、用餐等。而且,该中心的服务还辐射到其他社区,如为东湖街道铭湖社区的几位老人提供送餐服务。
一些老人需要全方位的照顾
“每位入住老人情况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同,完全瘫痪的老人,需要护工24小时照料,收费为五六千元;能自理,只有日间到中心活动的老人只收餐费,按实际用餐顿数计算,一顿十几元,如果按天算只需20多元。”施先生介绍。
曾建成日间照料中心 因亏损无资质被叫停
位于中心市区的某社区于2016年将社区一旧厂房进行装修改造,升级为日间照料中心,配备了厨房、投影仪、麻将桌、按摩椅等设备,老人在该中心可以唱歌跳舞、免费按摩,享受一日三餐,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享受送餐上门服务。遗憾的是,运营一段时间后,该照料中心因亏损和无资质运营被迫暂停营业。
“2017年11月至今,提供老人日托服务的照料中心‘空窗’了两年。”该社区居委会负责人陈珊(化名)告诉记者,当时,相关部门到照料中心检查,因消防等相关配套未达到养老机构标准,且由于没有养老机构运营资质,照料中心就暂停经营。“这为社区继续做好养老服务积累了经验。目前我们已经对接了一家专业的养老机构,将于今年12月中旬重新运营,届时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就近的照料服务。”陈珊说道。
难题
缺乏场地难以改建
走近位于泉州市区云谷小区的源淮社区居委会办公楼,便能听到腰鼓的咚咚声。10月22日上午10点多,十几名老人在办公楼一楼空地上,正在进行腰鼓排练。开展文娱活动是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众多活动之一。
据介绍,2012年3月,源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成立,上千名老年人受益。几年来,社区多方筹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阅读区、红色观影区、离退休党群棋牌室、日间照料室、厨房餐厅、图书阅览室、绿色网吧、心理咨询室、老年学校、南音社等实用型服务项目。其中,日间照料室配备5张床位、1张多功能床,提供电视、沙发等设备,为老年人提供休息、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同时,由政府购买服务的禾康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在该社区设立服务示范点。
“建设一个配套齐全的照料中心,需要经费、场地、人员等各方面投入。”源淮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只有日间照料室,难以找到场地按标准建设照料中心。
“早在2012年年底,我市便已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但当时并未按照照料中心的标准建设,场地可大可小,设施设备也未根据照料需求配备。”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不具备照料中心的功能。
记者走访了解到,这正是一些社区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根据相关标准,照料中心场地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床位数不低于5张。
对此,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场地等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引入专业机构按标准进行改建。服务站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另寻其他场所。
专业机构和人才不足
照料中心可为社区半失能老人提供康复护理、营养餐食、助浴等服务,而这些服务需要专业养老机构才能提供。“社区工作人员对养老照料业务不熟悉,加上社区人手有限,自己经营照料中心不现实。”陈珊说,社区引入专业机构困难,是推进照料中心进度缓慢的重要原因。
专业的护理人员不足
“相比其他行业,目前社会上从事养老照料服务的专业机构还不多。”已在养老机构工作7年的吴先生说,有的大机构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通过其他渠道盈利,而一些小机构,因运营成本高、回本周期长等原因,无法生存下去,只能退出该行业。
另外,专业人才紧缺也是原因之一。吴先生说,从社会上招聘的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进城务工人员,有的年纪和机构里的老人差不多。由于护理人员工作辛苦,流失率和流动性也大。
机构运营成本高难持续
“此前,社区多次尝试引进专业的养老机构,重新启动照料中心,已开始走项目招投标程序,可惜多次流拍。”陈珊说,造成流拍的重要原因是这些专业养老机构评估后,认为进驻社区运营照料中心无法盈利。为了吸引专业养老机构入驻,最终社区加大鼓励政策,为此次计划入驻的机构提供总面积600平方米的场地,且免收五年租金。
对于已经入驻社区的机构而言,实现盈利也并非易事。施先生表示,虽然目前有数十名老人入住,但其中部分只享受日间照料服务,机构只收取餐费,而机构的运营成本很高,每个月需要支出员工的工资、租金、水电等众多费用,暂时还难以实现盈利。
受传统观念影响入住率低
施先生表示,在接触失能老人及家属时,他发现有的失能老人其实愿意入住照料中心,但他们的家属有顾虑。受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有些子女觉得将父母送到养老机构是不孝顺的行为,因此拒绝将父母送到照料中心。
“有些失能老人觉得入住照料中心,每月需要花费四五千元太多,宁愿让子女照料。”养老服务科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部分老人养老消费意识不足,也是一些照料中心入住老人不多,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
举措
建照料中心 补贴60万元
记者从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获悉,截至今年底,我市将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养老服务设施在所有街道和重点乡镇的全覆盖。今年省里给我市下达的增设照料中心数量为17个,我市自建12个,今年共增设29个。为了鼓励社区积极推进照料中心项目,我市出台了多项奖补政策。
据悉,对自建或租赁场地改造为照料中心的街道、乡镇,可申请省级或市县配套的建设补贴60万元。为了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入驻社区,对为机构提供三年场地免租的社区,给予每年2万元奖励,而每家机构每年也同样能获2万元运营补助。
对提供失能老年人照料服务的民办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以实际入住的失能老年人数统计,按年平均给予每床每年1200元的护理补贴。
此外,去年我省首次组织开展养老服务设施星级评定,市民政局负责评定四星级的养老服务设施,省民政厅负责评定五星级的养老服务设施。我市获评四星级和五星级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含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均可获得一次性奖补,五星级每家给予一次性奖补10万元,四星级每家给予一次性奖补5万元。
搭建平台培育养老服务组织
为吸引更多优秀养老服务组织及热心养老服务的团体组织进入泉州养老服务行业,2018年8月,泉州市养老服务组织孵化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福建省第一个养老服务组织孵化基地。
据悉,基地是由市政府批准、市民政局主办、市级财政支持、委托专业第三方组织运营的养老服务组织孵化平台,内设孵化区、成果展示、培训室、综合服务区等,旨在为养老服务组织提供一个全新的孵育平台、交流平台、信息平台、服务平台、资源平台,成为政府链接养老服务组织的平台和纽带。目前,基地已入驻养老服务组织14家,促成入驻组织新增承运养老机构22家,培训入驻组织管理层人才600人次。
建议
给予政策倾斜支持
“照料中心属于公益养老项目,在运营过程中,一些照料中心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希望政府部门能给予政策倾斜,特事特办。”陈珊举例道,此前她所在的社区因场地问题,希望在照料中心楼上加盖一层,达到增加活动面积、储物的目的,但这属于违建,这一诉求最后无疾而终。
加强相关专业培训
一个行业要健康持续发展,优质人才必不可少。泉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超表示,我国现在鲜有高职院校设置养老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他建议有更多高职院校能关注养老服务行业,为专业机构输送人才,促进行业发展。
张超同时建议,因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从事人员流动性较强,政府、机构应多举办各种培训活动,提升行业人员的相关专业能力。
鼓励办小型养老机构
针对养老机构不多的问题,施先生建议,应支持个人办小型养老机构,进一步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只有更多的人进入养老行业,才能推动各养老机构差异化竞争,而良性竞争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引入社会资本推动
“养老行业存在投资大、回本慢等现实问题。”张超建议,可引入社会资本,由其他行业跨行介入,推动养老行业发展。在外地,地产、保险行业的一些大型企业,在“养老地产”“高端养老院”等高端市场项目优良发展态势下,开始逐步投入中低端养老,进军“嵌入式”养老模式。
他山之石
●上海: “嵌入式”成为养老首选
今年下半年,上海出台“社区嵌入式养老工作指引”,为社区嵌入式养老构建一个相对标准化的制度框架,指引编织“1+2+3”的养老服务网。所谓的“1”,是街镇范围的“一个服务圈”,也就是“15分钟养老服务圈”;“2”是实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家门口服务站点”这两级服务供给,“3”是实现三大服务场景,也就是让老年人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家门口服务站点或直接在自己家里接受养老服务。今后社区嵌入式将成为上海养老模式的首选。
●日本:
多主体参与多元服务
有学者通过对日本近30年来推进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分析发现,日本政府本着在地安养的原则,持续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逐步形成了“自助(自我管理和市场化服务)、互助(民间志愿组织、老年人社会参与)、共助(看护保险)、公助(财政支出为主的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老年人权益保护等)”相结合的多主体参与、多元服务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扩充,基本分为机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区域密集型服务、老年无障碍公寓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