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

泉州晚报[责任编辑:黄如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全力建设文化强市,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和发展新兴文化,文化建设呈现出繁荣发展景象。

根据市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2个,文化站164个,影(剧)院69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12个。2017年,泉州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341.28亿元,连续七年居全省首位。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1950年,全市仅有1个电影院,4个文化馆(图书馆)。1952年成立了18个文化站。

经过70年的发展,泉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18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2个,文化站164个,影(剧)院69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12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系统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1967场,比2004年增长96.7%;剧场、影剧院演(映)出75.97万场次。从2008年起,全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传播能力显著增强。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有广播电视台9座,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9座。全市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用户235.49万户。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泉州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4个,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富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渊源的梨园戏、木偶戏、南音、高甲戏、打城戏等戏曲著称海内外。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文化产业发展逐步由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文化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7年,泉州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341.28亿元,连续七年居全省首位,是2010年的2.4倍,2010-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3.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4.0%,提高到2017年的4.5%,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30.32万人,比2010年增长67.2%,年均增长7.6%。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40.13亿元,是2010的3.3倍,年均增长19.0%。

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动漫游戏业、广播影视业创造的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7.5%和41.0%,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引领和示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效益凸显。近年来,泉州大力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群。而各县(市、区)依托自身产业特点,形成了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协调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许多有竞争力和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一批潜力大效益好的文化企业快速成长。

2017年,全市文化骨干企业589家,比2010年增长33.3%。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8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6家。涌现了一批文创领军企业,在文化产业领域创造了巨大的产业价值。

泉州晚报记者蔡紫旻 通讯员杨艳妍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