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仙景李氏:清白传家 良贤奕世

泉州晚报

核心提示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句泉州人耳熟能详的诗句,是宋朝被称为“清白贤相”的李邴所作。

李邴为官忠贞正直、有勇有谋,当朝廷猝遇兵变,他不顾生死毅然协助平定叛乱;他治学严谨,文章华妙,诗词成就斐然;他倾力培育后辈,诲人不倦;治家严恕相济,赈恤宗族,朱熹题“清白贤相”赠誉之。

仙景李氏后裔的宗祠内,多悬挂朱熹题赠李邴的“清白贤相”匾额。

李邴后裔居官处世皆以“清白”自勉自律,历代涌现出了李维、李纶、李訦、李恺、李慎等多位政绩卓著、彪炳史册的名贤清官,得到了苏轼、朱熹、真德秀、赵思诚、李廷机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士达官的欣赏与肯定,仙景李氏遂有“清白家”之誉。

□泉州晚报记者 黄宝阳 通讯员 庄志阳 张琦敏 文/图(除署名外)

政绩卓著 彪炳史册

李邴既非出生于泉州、也从未在泉州为官,却在宦海沉浮二十多年后,选择携家眷定居泉州,终老于此。虽然他在泉州并不广为人知,但其为官、治学及人品,均史册留芳,《宋史》《泉州府志》、清道光《晋江县志》等均有传,且历代诸多名士撰文称颂。

李邴(1085—1146年),出生于山东巨野,《四库全书》收录有南宋左丞相周必大为李邴撰写的神道碑文,称其“幼警敏,喜读书,弱冠能文。”崇宁五年(1106年)李邴举进士第,历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却官路坎坷,初任给事中、同修国史兼直学士院,迁任翰林学士。不久,被言者弹劾罢免,提举南京鸿庆宫。宋钦宗即位后,李邴除徽猷阁待制、知越州。在越州,他“为政清简,抑强扶弱”,颇有政声,不久即转承议郎。谁料,不久再度落职,被贬为提举西京嵩福宫。

李邴经文纬武,有勇有谋,当国家、朝廷危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刚直忠贞。建炎三年(1129年)发生“苗刘兵变”,御林军军官苗傅、刘正彦趁刘光世和张浚等大帅领兵在外,杭州城内空虚之机,率乱军冲进皇宫,杀大臣、诛太监,逼高宗退位。高宗被逼无奈,只得委托时任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的李邴写退位诏书。宫殿上,为了拖延时间,李邴不慌不忙,要求走程序,恭恭敬敬请高宗先写好御札才草诏。

叛军撤出皇宫后,李邴到军营找到苗傅,警告他不要做得太过分。然后又去找殿帅王元,要他出兵镇压叛乱,但王元胆怯不敢下手,李邴又到政事堂找宰相商量,正碰上叛军首领刘正彦及同党在堂,李邴当面大骂他们的犯上行为,大义凛然,全然不顾个人生死。李邴一面叱责傅、刘二人的忤逆之举,一面暗中劝宰相朱胜非“密引外援制贼”。后来,正是在朱胜非、李邴、郑瑴等人的协同谋划下,勤王军赶至临安,最终平息了内乱。

事后,高宗称赞李邴曰:“卿毅然正词,气折凶丑,万众动色,具臣腼颜。”是年6月,李邴被擢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来又受命出任资政殿学士、权知行台三省枢密院事。由于同丞相吕颐浩意见不合,李邴请求去官,以本职提举杭州洞霄宫。不满一个月,起知平江府。恰逢其兄李邺失守越州,受牵连落职。

次年,即复职,又升为资政殿学士,但李邴却“避时相不复出”,看透官场沉浮的他执意致仕归隐。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李邴举家自杭州迁居泉州,建宅于县学前蔡巷。

虽然不在朝堂,但他仍时刻关心国事,绍兴五年(1135),高宗下诏征询治国方略,李邴进呈战阵、守备、措画、绥怀各五件事项,彰显其忠君爱国初心不改。

朱熹题赠 “清白贤相”

李邴寓居泉州长达17年,直至绍兴十六年(1146年)去世。其子孙便留居泉州,瓜瓞绵延,历经近千载,蔚成望族。如今“仙景李氏”族人聚居在惠安北门、泉港界山、晋江内坑、南安九都、永春北门,安溪龙涓、湖头、金谷、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国。

古朴典雅的李慎故居

仙景李氏的宗祠、旧居的正堂,大多悬挂有“清白贤相”匾额,并以“仙景清白家”为堂号。“仙景”据说是宋高宗得知李邴在泉州隐居清逸,特赐御书“仙景”二字,而“清白家”则来源于李氏历代祖先品行高洁、为官清廉的风范,朱熹曾题“清白贤相”赠李邴。

李邴裔孙李建章修辑的《陇西仙景李氏源流辑录》中,收录了诸多墓志铭及历代史书及志书、楹联、诗词中关于仙景李氏先贤的记载,对李氏清白家风的源流也作了梳理,溯至五代的后汉宰相李涛。

李邴的祖父李景山与伯父李昭玘,均是品德高洁、重节守义、淡泊明志之人,李邴深受影响。特别是李昭玘,为人为学对李邴影响至深,史载李邴“独得其传”,李昭玘少时文章与晁补之齐名,受知于苏轼,《宋史》中有传。李昭玘为人光明磊落,坚守“只将清白付吾家”的情操,史书称他“孤介自守,不汲汲仕进如是。故其胸度夷旷,发为文章,皆光明俊伟,无依阿淟淰之态,亦无嚣呼愤戾之气”。

李邴不仅为官有政声,致仕归隐泉州后亦造福一方、声名藉藉。《闽中理学渊源考》指称李邴:“称人之善,覆护所短,若亲旧行,己未至则质问再三,使归之正。奉养简薄,振恤宗族,治家严而恕……他赋归泉州后,不仅重视治家,亦十分注重对后辈学子的培养,清人李清馥称他:“读书作文,虽病不废,延纳后进,教诱无倦。”

承扬不辍 名臣辈出

前贤当歌,高山景行。李邴后裔将其忠贞清廉的清白家风奉为圭臬,自勉自律,多位儿孙为官出世均“卓有祖风”,名臣辈出。

李邴的长子李缜,历官福建转运司主管文字、泉州南外敦宗院、福州通判等职,是朱熹诗友,为官清廉,事父母至孝。朱熹在《朝请大夫李公墓碣铭》中提到,李缜为尽孝道不愿远离双亲,“授受必以义,接物必以诚”,轻视高官厚禄,为官30年家庭却十分贫困,常诵读先祖遗训,清廉自守,无欲无求,朝夕徜徉于书卷,以诗抒怀。

李邴四子李纶,淳熙初年,提举广东常平。恰好其兄李维也要到广东恩平任职,兄弟便一同前往广东赴任。广州自古以来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外国运来的香料珍宝在这里交易,商人云集,每每赚得盆满钵满。历来到广东任职的官吏多利用职权,大肆贪污,任满的时候用车船满载着财物回家去。广东百姓看在眼里,就在石门这处南北交通要道上立了一座“贪泉”的石碑,讽刺来广东任职的官员,从这里经过,喝了贪泉的水便变得贪婪了。李维同李纶乘船来到石门,在江滨喝酒道别,准备分赴。李纶看到这座“贪泉”碑,知道它的寓意,便以“自守廉洁,以保持家世清白”的话与兄长互相勉励,并朝着江水发誓:“倘负我民,有如此水。”说着,把酒杯往江中扔去。没想到那个酒杯竟在汹涌的水面上盘旋了许久,没沉下去,把旁边围观的人都看呆了。李纶到任后,果然生活俭朴,不贪不取,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地方上的百姓为此编了一首歌谣传唱:“石门之水清且清,晋吏一歃千古荣。争如李公投杯盟,水流汹汹杯停停。”

李邴的孙子李訦,也很好地传承了李邴的家学,个性也如李邴一般清白刚正。他历官黄州、袁州知州,吏部郎中、大理少卿、户部侍郎等职。他提出朝廷制订政策要广泛征求意见,多听取下层人民的意见,不要随意变更政令。当时权相韩侂胄当道,旁人都不敢多言,他不畏强权,屡次出于公义提出不同意见,因此得罪韩侂胄也并不畏惧。在各地任职期间,他亦清白刚正,卓有政声。南宋名臣、理学家、两任泉州知州的真德秀对李訦的学问、人品甚是佩服,为其亲撰墓志铭,赞其“清白廉介之节,终其身不少变,可谓刚正笃实之士矣……至于立朝正色,能言人之所不敢言……”真德秀文中表示,李訦家居俭约,不仅不享特权,还将自己的田租让给穷人,贫困的族人婚嫁、死丧也经常周济。

此外,李邴孙李诜、曾孙李亢宗等,均忠贞孝悌、廉政刚直、生活俭素,为世人所称道。

却金奉公 佳话永传

仙景李氏的清白家范,代有传承,不随时空变换而中断。明永乐年间,李邴裔孙李应祯从晋江石湖移居惠安,肇启惠安仙景李氏一支。传至四世孙李经,其子李恺、李慎先后于明朝嘉靖年间中进士入仕,两人均秉承先祖李邴清白家风,操行端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在履职地和故乡均声誉清佳,为后世子孙奉为典范。

广东东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金亭旁的碑文

位于广东东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金亭和却金亭碑,是东莞的知名地标之一,这处象征廉政厚德的亭子,是为李恺而立。李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进士,历任广东番禺县令、礼部稽勋司主事、兵部司驾司郎中、湖广按察副使等职。彼时的番禺,对外通商秩序混乱,贿赂和乱罚问题严重,李恺为了杜绝各界官员借封仓清货之机,勒索外商,决定改由外商自行报税,“不封舟者,不抽盘,责令其自报数而验之。无额取,严禁人役,勿得骚扰”,既缩短了外国商船停泊时间,又减少了外商的额外负担。外商非常感激,由一位泰国商人众筹了100两白银,想送给他,李恺坚决不受。外商无奈之下,到广州找到李恺的上司,请求将这笔钱建个亭子,以表彰李恺的廉政。得到批准后,外商便在番禺的演武场筑亭,起名“却金亭”,而后还建牌坊、立碑、挂匾。在其去世后,泉州籍以清廉著称的宰相李廷机为之亲撰《湖广按察司副使抑斋李公洎配恭人吴氏墓志铭》,极尽褒扬之辞。

李恺与李慎科第连芳的圣旨牌坊

李慎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任南京户部主事郎中、琼州知州,广西按察司副使、辽东宛马寺卿等。在多地任内,他为政公正廉明,施恩于民,安民抚夷。因为官严正得罪权臣严嵩,严嵩怀恨在心,故意将他推荐到动乱的辽东任职。李慎慨然上任后,体察民情,整顿吏治,振作军威,上疏边境八点要务,发展生产,减轻徭役,巩固军事,治乱安民。明世宗念其功勋,赐李慎祖、父“三世冏卿”。

李恺、李慎乡贤祠为当地士民自发筹建,以纪念两人保全惠安城的功绩。

李恺、李慎去职赋归后,正值倭寇侵犯闽海,兄弟俩举资助筑惠安城,冒死组织乡勇抗倭,保全了惠安城及城里的百姓。后人为其建保障亭、竖功德碑,祀于乡贤祠。

诗词留芳 山水可鉴

定居泉州的17年,李邴留下了诸多史迹。李邴文章、诗词造诣极高,南宋左丞相周必大赞其“积学深至,早历清要,号称文士”,朱熹则赞其文“富赡雄特,精能华妙”,《全宋词》存李邴词十二首。他“好游山水,以诗自娱。”泉城胜迹,题咏尤多,清源山、九日山、紫帽山、东湖等诸多名胜之所皆留有其足迹,流传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

泉州明伦堂内的《泉州重建州学记》碑文拓片(吴拏云 摄)

李邴曾于清源山赐恩岩下结草庐为书斋,取名“云龛草堂”,在此著书立论,留下《草堂前后集》100卷,如今赐恩岩第二道山门的楹联可证:“胜迹无双,赢得欧子读书许公献地;钟灵第一,招来真师伏虎李邴卜居。”赐恩岩镜石上的“醉月岩”也为李邴所书,明何乔远在醉月岩下建一亭子,取名“镜亭”,并在岩侧题字“宋李文肃公邴结庐,明后学何乔远构亭”。此外,在泉州府文庙东侧明伦堂内,收藏着一副《泉州重建州学记》碑文拓片,碑文为张读撰、李邴书。

清源山赐恩岩第二道山门楹联提及李邴曾卜居于此(吴拏云 摄)

坐落在惠安螺城镇中山北街李恺、李慎乡贤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乡人为彰显明嘉靖年间李恺、李慎兄弟抗倭寇保惠城的卓著功绩而建。祠堂整体结构由照墙、前埕、天井和祀厅等几部分组成,庄重肃穆,古朴大方,里面收藏文物丰富。祠堂与相邻的李慎故居一道,已成为惠安县城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俗称“北门李厝”。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