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同庆丰收 中国农民过上“花样”新生活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湖州9月23日电(见习记者 施紫楠)从货车到火车,再转飞机,44岁的门巴族汉子伍金旺堆,花了四天时间,从西藏边境赶到浙江德清,参加首届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以下简称“田博会”)。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23日,首届中国田博会在浙江德清开幕,中国各族“三农”工作者代表齐聚于此,庆祝丰收,参加一个属于农民的聚会。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在庆祝丰收的盛典上,伍金旺堆晒得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收不住的喜悦,“今年是个丰收年,家里的粮食产量也比往年都高。”

然而,从父辈们便开始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让伍金旺堆开始思考:农民,难道要一直过着风里来雨里去、太阳底下汗流浃背的日子吗?

“这次来参会,就是想学习一下先进地区的‘智慧农业’,靠科技来种地,让农民坐在家里也能数钱。”伍金旺堆说,“纯靠体力种地的活儿,就到我们这一辈为止吧。”

中国56个民族同庆丰收 施紫楠 摄

中国56个民族同庆丰收 施紫楠 摄

和伍金旺堆一样,趁着田博会期间来学习“取经”的农民,不在少数。中国各地56个民族的“三农”工作者代表,都奔赴而来,参加考察培训,互相探讨,将先进技术带回家乡,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模式到了转型期,并不断进行现代化建设。

种了大半辈子地的云南彝族农民李绍春,在6年前放下锄头,开了一家土杂经营店,转型做起农产品深加工。

利用村里花椒大规模种植优势,李绍春每年向附近村民收购花椒,加工为干花椒、花椒油等产品出售,一年收入可达50余万元。

“村民现在直接把花椒包给我,不仅方便,赚得也多了。”李绍春说,他还在村里养起蜜蜂,给附近不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除了种地,我们农民能走的路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此次田博会,更是一个集中展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地域文化等精华元素的新型多功能专题博览会。

来自贵州布依族的杨天秀,便将本族的特色刺绣产品带来参会,向各族人民展示布依特色,推广布依文化。

杨天秀说,自己以前做梦也没想到,祖祖辈辈天天打交道、再平凡不过的穿戴之物,有一天会因为乡村旅游的兴起,成为村民们的经济来源。

“现在村民们都是在旅游景点或者自家门口摆摊卖。接下来,我们想成立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电商,把布依特色产品推广到更远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