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探索托养模式,让残疾人残有善养,心有所归

泉州晚报

在茶乡安溪,2.8万名持证残疾人中,精神类残疾人有2100多人,其中需要日间照料、机构托养的重度残疾人就有600多人。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安溪县在落实“强基促稳”工作中,通过创新残疾人托养模式,由县残联、卫健局与安溪县第三医院联办以“医养工结合、院联家协同”为特色的残疾人托养中心,为就业年龄段精神障碍康复人员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及辅助就业服务,让这一群体有了一个进入社会的“缓冲带”,也为残疾人服务管理探索出“安溪模式”。

辅助性就业 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

在安溪县残疾人托养中心,三十多名康复员正在“车间”专心致志地工作,有的包装茶叶,有的包装洗涤用品。他们的“车间”,是专门针对精神类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布置的就业训练与生产劳动车间。虽然身有残疾,但他们做起事来动作麻利。像这样的“工作岗位”,这里面有50个,加上其他康复设施,每天可动态服务200人左右。

“精神障碍残疾人群体往往病期长、治愈难,病情具有周期性、突发性等特点。”安溪县残联理事长龚永利介绍,这些残疾人需要医疗管护,稳定期间也需要进行文化娱乐、康复锻炼、就业训练。但是如何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他坦言,以往私立医院、公立医院因条件有限,难以提供托养和各类服务。绝大多数精神类残疾人主要依赖于亲人照料,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有的残疾人甚至直接流落街头,成为社会问题。”龚永利说,坚守“办好惠残民生实事”的初心,安溪开始探索建设以精神障碍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残疾人托养中心。

托养中心正式运行后,经过多方考量和层层筛选,2家本土企业入驻,为托养对象提供电商、洗涤品包装、茶叶包装等辅助性就业岗位。

“刚开始也很担心他们做不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他们甚至做得比健全人还要好。”入驻中心的安溪县爱心天使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有财本身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更了解“残友”群体的实际情况。他说,洗涤产品体积小、重量轻,主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快递员可以上门取件,这类简单的包装劳动既能让残疾人得到一定就业训练,又避免让他们耗费太多体力。

“按照规定,康复员每日参与工作的时间在3到4个小时之间。企业按月、按人、按实际计件工作量发放劳动报酬。到今年7月15日,已累计发放劳动工资45万多元。”托养中心副主任谢剑峰说,康复员不仅有了一定收入,通过“工疗”,还让他们逐步克服了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增强了社交能力,对他们更好融入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医养娱养结合 残疾人身心有归处

2013年,因为一场车祸,正当壮年的陈福全下半身基本瘫痪,当得知余下的日子都要在轮椅上度过时,他一度陷入绝望,“那时,孩子刚上大学,我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感觉天都塌下来了。”一次偶然机会,老陈认识了黄有财,来到托养中心的电商平台,开始客服工作。每月上千元的收入,以及托养中心的悉心照料,让他觉得生活又重新有了希望。“在托养中心的这几年,重拾了信心,逐渐走出阴霾。”敲击着键盘,陈福全分外感慨。

除了就业训练与生产劳动车间,托养中心里康复室、文体室、心理辅导室、住宿区一应俱全。通过评估后安排到托养中心的托养对象,或在KTV里放歌,或在书桌上阅读和练习书法,各得其乐。陈福全说,大家在这里能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他们还可以通过劳动获得积分或者‘代币’,到中心里的‘爱心超市’换购小零食。”安溪县第三医院院长李生勇表示,想尽各类“医养”和“娱养”的办法,目的就是让托养对象在这里有“家”的感觉,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交条件,以便康复后更好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目前,该中心可接纳20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为200个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精神障碍残疾人离托后的服务管理,同样离不开医院、残联和患者家庭的三方协同、紧密配合。”李生勇说,残疾人从托养中心离托后,安溪县第三医院仍会持续跟踪了解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后的状况;县残联则定期电话回访,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居家托养一次性补助资金2000元,减轻离托残疾人家庭负担,对离托后进行创业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还将帮助他们争取最高5000元的创业补助资金,让他们更快步入生活正轨。

“‘三结合三协同’的服务管理模式,一方面为精神类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就业等保障,一方面织牢了社会稳定安全网,提高了精神类残疾人的监护率、社会参与率,降低了肇事率,有效避免精神障碍残疾人因精神情绪不稳定、行为极端偏激造成的社会公共安全隐患。”龚永利说。

泉州晚报记者 林书修陈林森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