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莉虹老师经常带着孩子们学习珠绣,左一是洋洋。
周末的午后,平日幽静的大寺后巷子里,时不时有孩子出入,他们默默地来到这里“玩”珠绣,巷子里偶尔传来的各种欢快话语也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你看,这是一道彩虹,我可以把它别在我书包上”“这是我给妈妈做的一条珠绣丝巾”“这是我要别在那件旧白色T恤衣上的西兰花,是不是特别可爱啊”……原来,他们是不同学校的孩子,正跟着泉州珠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克忍老师学习珠绣,虽然他们大部分人只是入门级,水平有待提高,但珠绣对他们来说有着与众不同的吸引力。读大一的女孩陈琳已经在这学习四年并能独自创作,刚开始,她觉得比起绘画,眼前这样一盘盘五颜六色、直径最小只有一毫米的小“米珠颜料”绣成的作品立体、逼真,让她觉得牛逼无比,即使是用并无夸张色彩的黑色珠片,一针一线之间,白色针织衫立马“变脸”珠片绣成的花朵,使得本是平面的织物呈现出立体浮雕般的视觉效果,在阳光的折射下,黑色珠片更散发出熠熠光芒,一下成为众人瞩目的亮点。慢慢地,她也就没来由地喜欢着,暑假大部分时间,她都钻在这里,任由时间流淌,感受这里的岁月静好。
1985年做的珠绣衣服,至今可以看到其扎实的手工技艺。
看着他们,陈老师是满心欢喜的,就像50年前,只有5岁的她跟着阿嬷做珠绣,从懵懵懂懂入门,到不知不觉着迷,到以此为一生。她说,只要有人特别是年轻人想了解珠绣,或想尝试去做,这门技艺的传承就大有希望。很多人写过陈老师的精彩故事,而记者更喜欢沉浸式地跟着体验,感受珠绣那种历久弥新的魅力,如果说,还有一样东西让您更爱泉州这座古城,一件漂亮的珠绣衣服足矣。
不忘阿嬷嘱咐 用匠心润养自己
见到陈老师时,只见她衣着古朴、身材修长、气质淡然。她坐在绣架前,旁边放着古眠床,脚下踩着红地砖,让人恍若时光倒转,回到过去的泉州岁月。
投入创作中的陈老师,常常忘记了身边的人和事。
她一手抚平画布,一手拿着穿好线的针,一勾一穿,一个只有一毫米宽的珠子便被穿进画布里了, “我们会事先在画布上画好大致的轮廓,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在哪个地方用亮片,哪个地方用珠子。”陈克忍说,由于是纯手工制作,一幅常见的作品,往往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完成。
用珠绣工艺做成的小鱼,身上的“鱼鳞”层次分明。
从青春到步入暮年,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气质。很多人会好奇陈老师身上那种由内而外的大家闺秀气质,她说,这是珠绣技艺“滋养”她的,而记者在现场也真切感受到了这种“养分”,这样的创作看似辛苦,实则修养:记者发现, 55岁的陈老师在创作时需要拿东西,经常从绣架底下钻进钻出,身段灵活,毫不费力,让人自叹不如。“我从来没有腰酸背痛过,可能跟坐姿有关吧,坐姿对了就没这些毛病。阿嬷出身于大家闺秀,她一直要求我坐要有坐相,”陈老师欢快地说,而且,每每绣一件东西,特别是一些宗教用品,如桌裙、彩幛、观音、关公等人物,她都是心存敬畏之心在创作,这一切源于阿嬷的嘱咐:这根针你拿了就不能放下,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你要把咱厝这技艺流传下去。阿嬷的话,陈克忍一直记在心里。“繁丝缝韶华,锦线绣相思。”一针一线,缝进的是对阿嬷的那份怀念和心中的那份责任。
坚守与传承 让老技艺焕发新生
珠绣是在中国著名的刺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有时尚、潮流的欧美浪漫风格,又有典雅、底蕴深醇的东方文化和民族魅力。珠绣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工艺逐渐失传。不过,现在珠绣工艺也在慢慢复兴,遗憾的是,如此充满神秘而富有亲切气息的珠绣工艺,精通此道的民间艺匠也已为数不多,而较好的婚纱、特别是各种奢侈品,是需要大量的手工珠绣人才的。
而手工珠绣到底好在哪里,为何这几年又开始流行,现在的人又为何喜欢上了它?陈克忍拿出的一套衣服得到了很好的说明——1985年,在泉州工艺美术公司上班的陈克忍准备结婚,她将一套质地较好的衣服加入了珠绣的元素,作为结婚的新衣,几十年过去了,这件衣服上的珠绣仍然光鲜亮丽,“珠绣有来回针、倒退针,所以每一颗珠子都缝得扎实,很难掉,就算掉一颗,只要补上就好,不像很多机器生产出的衣服,上面的珠子或亮钻只要掉了,其他珠子就跟着掉,或者是镶嵌上去的,掉了就很难看。”
“非遗”既是历史发展活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珠绣技艺深藏着泉州记忆的独特密码。而民间文艺家,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生力军,是传统工艺振兴的主力军,他们是“原生态”的守护者,更是“新生代”的拓荒者,活态传承的伟大工程,需要他们的奉献与担当。陈克忍和许多做珠绣的匠人们一直在努力着,他们大胆创新,改革,创作出更加逼真、层次感更强的作品,经过多年的大胆尝试,他们绣出了现在的“喜”字系列,“寿”字系列;“神龙”型系列;桌裙、彩幛、观音、关公等人物系列;花、鸟、鱼等系列绣品。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的人纷纷来参观并定制。“我觉得自己在色彩搭配上有薄弱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在学习,希望得到相关人才的帮助,将珠绣工艺发展得更好。” 陈克忍说道。
活灵活现的龙头经常体现在陈老师的珠绣创作中
男子也爱做珠绣 相互比拼不输女子
陈老师的丈夫苏老师,几十年来,一直跟着老伴创作,正当记者感叹男人也能做这细腻活时,陈老师会心一笑,指着躲在角落创作的男生洋洋说:“你就看他,那时他跑来看我如何绣刺绣,并不时地问绣法,当时以为他只是好奇,哪里想到他坚持这么久,特别有悟性!”陈老师表示。泉中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洋洋做的珠绣作品,精细的手工、栩栩如生的图案,让很多人都不相信是出自一个男生之手。如今,闲暇之余,洋洋以绣珠绣为乐,已能单独完成几幅作品……
图为珠绣做成的“泉州十八景之洛阳桥”,由胡莉虹、叶雅素和曾睿敏等人创作。
“会不会有人觉得你是男生做女生的活儿,或者朋友对你有诧异的看法?”记者问这话时,洋洋戴着耳机听音乐,专注地创作着,根本没有听到记者的问话,而他的老师胡莉虹表示:并不会,孩子们觉得这多时尚啊,你看过明星杨洋在时装周上穿的珠绣西装套装吗?那件珠绣设计真的是显得贵气和与众不同。男生做刺绣怎么啦,指不定哪一天,泉州男生做的珠绣技艺闯进纽约时尚周呢!据悉,来这边学习的男生特别喜欢相互交流刺绣经验,谈谈如何下针,如何绣,有时还要拿出各自的作品,比谁绣得更精美。
心怀热忱,向阳而生。孩子们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绣起了栩栩如生的作品,一针一线巧手如飞。陈老师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珠绣技艺中,她表示,珠绣其实是简单易学的,主要是要有耐心和足够的细心,最重要的是那份喜欢,也是可以成为许多人谋生的一门技能。到今年为止,她累计培养珠绣人几百人,为传播泉州珠绣文化贡献了青春年华。除了创作设计作品外,陈老师还将非遗课程带入了校园和社区,如培元中学、通政中心小学、西隅中心小学、泉中职业中专学校等等,并到香港、台湾、澳门等地授课,“我只想告诉大家,泉州珠绣有多美,这是我余生的使命!”陈老师对于珠绣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
(赖小玲 周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