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对张来福来说,是人生中最开心的日子,也是最值得铭记的一天。这一天,张来福迫不及待的来到了泉州市救助管理站站,在泉州市救助站和海西社工的帮助下,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张身份证了。这一张身份证,张来福期盼了50多年。
流浪50多年 在泉州“安家”
今年55岁的张来福,平日里露宿在顺济新桥下,这里有几名流浪乞讨人员在此安家。去年11月,泉州市救助管理人员与海西社工,外展时发现 了张来福。通过他的交谈了解到,张来福从小在外流浪。10多年流落到泉州,住在顺济桥等地方,平日里拾荒谋生。
在救助站里,张来福告诉记者,自打他六七岁懂事有记忆起,就记得爷爷带着他,在新疆、甘肃、陕西等大西北流浪。10多岁的时候,在甘肃 酒泉流浪时,爷爷逝世。临终前,爷爷说张来福的老家在河南商丘,但除了这个信息,爷爷便咽气了。但张来福流浪回商丘时,对这个地方非常陌 生,也不知道从何寻找亲人。
在商丘流浪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张来福最终放弃了寻亲的念头,回到新疆继续流浪。20岁左右,他开始全国各地到处流浪,除了西藏和港澳台 ,基本上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去过。“算起来,我这一生都在流浪,流浪了50多年。”
一辈子“黑户” 感觉很失落
“泉州人豪爽,不排外。”2004年以后,张来福基本都生活在泉州,除了偶尔出去“逛逛”外,他都是长待泉州。张来福说,他喜欢泉州这座 城市,气候好,夏天相比南边不会太热,冬天不下雪,在外露宿不会太冷。因为喜欢这里的生活,他一待就是十几年。
年轻时候,张来福也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比拾荒收入来得多。但这些年来,许多用人的工程队,也需要提供身份证。“我只知道出生年月和名 字,身份证从来没有过。”张来福说,几十年以来他一直没有身份信息,早年坐火车、大巴也不用身份证,但是近年来偶要打打工,也没人敢用。他也试过去办证,但是无从下手。“办理手机卡时,也是朋友帮着办,否则不实名无法办理。没有身份证太不方便了。”
张来福便只能一直靠拾荒维持生活,没想到的是,拾荒也存在“竞争”,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流浪者和环卫工也有拾荒的习惯,真要收获颇丰些也不容易。在外展时,张来福向救助站和社工表露出生活的困难,迫切想要得到改变的想法。“越老越感觉,自己是‘黑户’,有时候想想都失落。”
救助站帮助 办理人生中第一张身份证
针对张来福的情况,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与社工多次商讨,认为如果要彻底的改善老张的生活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老张获得合法身份证件,使他能够顺利回归社会。
在市救助站站长蓝志坚站长的支持下,按照特需特办原则,今年4月份,张来福来到市救助站,正式开始了落户的流程——那就是成为救助站 的受助人。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为张来福发布了寻亲公告,协调警方对张来福使用警务科技进行寻亲。而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社工在为期4个月中,每天都保持与张来福联系,一来为张来福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二来提醒他不要外出方便办证。每个月,救助站和社工外展时,都会到顺济桥下探访张来福,了解他的生活状态,天冷时为他送御寒物资,天热时,为他送避暑物品。“他们对我真是太好了!”张来福说,他的基本生活都没有问题。
8月12日,张来福成功的落户在泉州市救助管理站集体户口里。8月13日,张来福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与社工的陪同下,一起来到城东派出所进行身份证人像和指纹的采集。
今日上午,拿下着自己人生中第一张身份证,张来福爱不释手,咧开嘴笑得跟小孩子似的。“谢谢,谢谢你们,我也是泉州人了!”张来福握住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社工的手不断感谢。他说,从未想过还能够成功办理到身份证。在张来福的规划,为了身份证,自己做些零工或者当门卫、保安这类的行业,收入会好一点。
蓝志坚说,张来福身份证办下来后,他们还会继续帮助他,请一些爱心的企业为张来福提供就业的机会,真正回归正常社会。
(泉州晚报记者廖培煌 通讯员林巧真 黄炎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