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在乡村壮劳力往德化城关集聚后,基层党组织成了留下来的村民的坚强后盾——
党徽照亮留守群众的笑脸
德化成功推行“小县大城关”战略,实现资源集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人口往县城集中,连村里的小学生也都随父母进城就读,但仍然有部分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留守乡下。如何盘活闲置的土地与校舍等设施,照顾好留守群众,赤水镇东里村、猛虎村发挥党组织的创新带头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农业合作社帮5户困难户脱了贫
8月17日下午,东里村村委会主任陈建坡在村部电商服务点,拿出新设计的富硒大米5斤装、10斤装的两款包装,向前来该村采风的泉州、厦门及海南的作家展示,征求哪种包装款式较合适。这个服务点还陈列有鸡血藤、刺苋、杜仲等十多种中草药,这些都是该村注册的洵美农业专业合作社新推的特色产品,正准备进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陈建坡说:“成立农业合作社,是村里整合闲置土地,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抓手。”东里村壮劳力都进城打工,农田菜地被闲置了,怪可惜的,同时一些妇女及老弱病残者留在村里还得为生计发愁,怪可怜的。陈建坡与村两委一合计,觉得不妨学习外地的做法,成立合作社,集体租赁土地,科学耕种,争创优质品牌,就不信种地没有效益。当时村里没人相信这事能做起来,“党员带头!”5位村两委二话不说率先加入合作社。其他群众先是观望,去年见药材销路不愁,大米及农产品还有很多客户抢着付款提前预订,有15户群众也打消顾虑跟着加入了合作社。看到200多亩地被盘活了,陈建坡很开心,但更让他高兴的是村里的5户贫困户入社后顺利脱贫了。
这5户贫困户或是自身残疾、患重病或家人罹患绝症而陷入困境的,加入合作社后,他们无力耕作的土地由集体统一安排种植药材,收入有了保证。村里还酌情安排其家人当村保洁员或到网店帮工,2018年这5户人家都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
陈建坡介绍说,东里村10多公里长的水系是晋江流域水源头,在市卫健委干部、驻村第一支书黄唐嘉的牵线争取下,东里村安全生态水系整治获得了省、市相关部门的资金补助。下一步,村里将把河道治理与修筑旅游步道结合起来,把村里无人居住的古厝整修成为民宿,在农业与旅游结合上做文章,将自然风光秀丽的东里打造成生态康养基地。
爱心厨房助留守老人每月2次聚首
17日一大早,赤水镇猛虎村67岁的农妇陈文莲就感到很兴奋,因为今天是村里“爱心厨房”开膳日,不仅因为中午能够享用到免费午餐,更让她期待的是又能见到散居在各个角落的姐妹伴。同样开心的还有她年过九旬的母亲林省,老人也在念叨着要到村医疗室坐坐,让村医量量血压、把把脉。上午九点多钟,陈文莲就搀扶着林省母亲,沿着村道慢慢来到了村部。在村中戏台的条凳上,这时已经聚集了不少老人,大家一见面就相互问候打探彼此的近况。发现有几位熟悉面孔还没有来,老人们就担心老伙计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了,忙提醒村支书陈建清打电话或派人去查看,对方一一有了回复,大家才放下心。而负责帮厨的5位村民,则在后面手脚利索地忙开了,劈柴、洗菜、切肉。中午不到十一点半,咸饭、番鸭汤就上桌了。村老人协会会长陈英强说:“柴火饭吃起来特别香,老人们能够聚在一块交流,格外开心。”
17日,赤水镇猛虎村老人聚在一起享用爱心免费午餐。
每月2号、17号的爱心免费午餐,在猛虎村已经坚持了7年。2012年12月,猛虎村党支部创新举办“爱心厨房”,每月两次把村里百余位留守老人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提供免费伙食,更重要的是让老人们有个交流聚会的平台,以慰藉孤寂的心灵。这一做法获得在外乡贤和热心人士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大家纷纷捐资捐物。
德化县、赤水镇两级党委政府鼓励这种村民互助抱团养老的形式,在资金、场所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保障“爱心厨房”能持续稳定办下去。
党员义务返乡为老人理发
17日恰逢星期六,正是城里理发店生意最忙的日子,但在城关丁墘开理发店的陈为永还是毅然关了店,赶回猛虎村,义务为老人们打理头发。很多老人知道他这天会回来,觉得他手艺好,特地来找他理发。到中午的时候,村部爱心理发点的地上已经有一大堆零碎头发。当问到关店回村、一天损失几百元会不会心疼时,身为共产党员的小陈说,村里长辈是看着我长大的,现在能为老人家做些事,献上爱心,自己就觉得值了。
猛虎村有57位党员,不少人在外打拼,但他们都惦记着家乡的父老。村支书陈建清在泉州市区开过出租车、运输车,当过工厂的副厂长,儿子也在泉州工作。但当他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后,他说我要对得起村民们的信任,便毅然辞工回村专心打理村务。
村里整合村文化室、老年学校、空闲校舍,设立了老人服务站,添置办公桌椅、电视、棋牌、图书等配套设施,还组建了一支由电工、理发师、医务人员及义工等组成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在“聚餐日”开展活动,不定期同德化憨鼠社区爱心小分队开展送爱心、送温暖入户活动。每逢节假日,村里还利用外出务工子女回家团聚的时机,开展亲情交流活动,增进大家的家乡观念。
近年来,德化县立足本地实际,在全县18个乡镇全面推广“党支部+老年协会+互助组+志愿者”关爱留守老人机制,赤水镇的“爱心厨房”、南埕镇的“老人义务互助小组”等均成为多元助老养老的典范。而在龙门滩镇,各村在村财中挤出一部分资金,筹措设立“关爱老人基金”,为互助组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各村充分发挥老人学校的作用,确定每月15日为老年学习日,保障“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泉州晚报记者 彭耕耘/文 陈小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