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攀、施嘉洛、陈情缘、陈芳佳、郑培锋……越来越多带有晋江烙印的优秀运动员,登上中国乃至世界的大舞台,为家乡为祖国争得荣誉。作为体育城市,晋江的体育后备人才如此出众,这与晋江独特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密不可分——
晋江10年来向国家队输送16名运动员
9日,一个消息引起晋江人的关注和热议。刚刚在二青会三人篮球赛中折桂的两位晋江小伙林志荣、吴崇棋入选三人篮球U18国家集训队,有望披上国家队战袍,出征2019年国际篮联三人篮球U18亚洲杯。
近十年,晋江向国家队、国家集训队输送了16名优秀运动员。晋江市少体校连续12年获评“福建省重点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基地”,并被授予“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业余训练单位授予的最高荣誉。
以人为本 将运动员送回学校
上午7:30,远华中学宿舍楼,施子龙准时起床。施子龙是晋江少体校击剑队的队员,吃完早饭,他会步行至训练馆。上午8:30训练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5:30,中午有两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这是施子龙暑假期间雷打不动的“练剑”课程表。
以前,当一个孩子表现出运动天赋时,就会被送进少体校,跟随专业教练从事专项体育锻炼。12年前,晋江反其道而行,把少体校的孩子和教练送回普通学校。
2007年,晋江布局实施“体教结合”模式,把原来的集中训练变为项目下沉基地学校,教练跟随项目进校园。这样既可以利用校园资源,保证体育生文化教育,带动基地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也有利于体育生将来的升学和就业。
远华中学是晋江少体校击剑、射箭项目的基地校。学生一旦进入训练队,小学就近就读版筑中心小学,中学即升入远华中学。除了部分低年龄走训的学生,其他队员都住在由远华中学安排的宿舍,教练统一管理,学习、训练两不误。
无论是击剑队员,还是射箭队员,与普通同学没有什么不同,大家享有同等的文化课资源,上课、做作业、考试,也是他们的日常。
为了不影响学习,训练皆安排在课后和周末。深沪中学是晋江少体校柔道、摔跤项目的基地校。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教练孙振宇会带领队员展开两个小时的练习。因为时间紧凑,队员通常会自觉利用训练前后的时间完成作业,把时间效率最大化。
“我认为体教结合模式是比较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对此,晋江少体校击剑队教练李歆深有感触,“把孩子招进来后,如果天赋一般,就让他继续读书;好苗子,可以往上级输送,走专业路线。这样既不会人才流逝,也不会让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她自豪地说,虽然课业、训练两头挑,但队员们都很争气,文化成绩都不错,队内几位队员是学校重点班级的学生。
十二年积淀 今朝初露锋芒
把运动队下放到普通学校,实现体校与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共享教学资源与人才资源,创造体校与普通学校的双赢。这就是“体教结合”模式下的晋江特色。
“体教结合”模式的实施,让晋江体育人才培养步入正轨。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紧密结合,促使二者将优势发挥到最大。这条路,晋江一走就是12年。12年的积淀,今朝初露锋芒。
截至目前,晋江少体校的项目扩展至18个,其中14个项目均下放到普通学校,运动员从不到100人壮大到600多人,为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运动员。
除了施嘉洛、陈情缘等已经登上世界赛场的前辈外,最近几年,晋江少体校击剑队涌现出一批坚实的后备力量,杨静雯、黄芊芊、王志斌、许鸿彬、蔡锦潘……他们都是“00后”,实力却不容小觑,成为省、国家击剑队伍的生力军。今年4月,杨静雯、黄芊芊、许鸿彬代表中国队亮相世界青少年击剑锦标赛,展现晋江剑客风采。
晋江少体校射箭队先后为国家射箭集训队输送了庄国栋、戴伟斌、赖湾湾、曾雅丝等多名优秀运动员。泉州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晋江健儿频频拔得头筹,独占柔道项目22枚金牌中的19枚。在“神射手”云集的赛场上,晋江射箭选手勇夺8金11银9铜,包揽男子甲、乙组的6枚金牌。
2006年省运会,晋江在县市级的总分排行中,只能勉强挤进前十名。“体教结合”模式施行三年后,2010年省运会,晋江代表团一鸣惊人,跃居县市级总分榜的第五名。到2014年,晋江更是一举夺下省运会总分榜县市级亚军的位置。2016年,林超攀、施嘉洛、陈海威、王哲林四人同时参加里约奥运会,创下晋江历史之最。值得一提的是,“体操王子”林超攀勇夺男子团体铜牌,打破泉州奥运无牌史,是福建体操界59年来首枚奥运奖牌。
晋江市少体校校长吴建财表示,目前晋江正全力筹办世中运、国际大体联世界杯等重大体育赛事,适逢少体校新址建设,晋江少体校将以此为契机,在新周期统筹规划,精心布局,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健全完善教练团队,提升软硬件水平,持续推进晋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助力晋江体育城市建设。
(记者_李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