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国粮食城
文/黄敬
7月26日,《泉州企业家》杂志社总裁学院第三次院长活动日在中国粮食城举行。
15年风雨15年路,仿佛,他突破成长规律,一跃进入勃勃生机青年期。
林书育,中国粮食城董事长。他从小与粮食结缘,且半生主业一直与粮食息息相关。
小时的他,饿怕了。
他立志让天下人有饭吃。
长大了,人们有吃有喝了。
他立志让人们从温饱中解放,吃有营养、吃有质量。
中年了,吃有营养了。
他立志让人们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中国粮食城董事长林书育
活动日一开始,院长们耳目一新:
热气腾腾的白馍馍送到院长们的跟前,院长们喜出望外之时,一盅盅米汤飘溢过麦香,沁人心脾。
院长们没有客套,没有寒暄,一味沉浸麦香、米香之间。
也许是家传,也许是情怀,林书育的心底永远揣着这样一竿称:在现代文明中,粮食是世界上唯一比石油更为重要的资源,人类生存、健康离不了粮食,它像石油一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政治和国际意义。
粮食,是“政治作物”。
长年,尽管我们提倡发展大农业,但粮食生产仍然是农业生产中的重中之重。
我国,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
林书育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出现南粮北调特征;1949年—1975年,还是南粮北调。1975年——1983年间,开始形成北粮南调;1984年后,完全北粮南调。
粮食流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处在长期缺粮区的泉州,经过成熟的孕育,南安官桥,崛起一座城——中国粮食城。
粮食安全系数是反映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参数,这一参数由自给率、储备率、人均占有率等指标决定的。
199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了当头一炮。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粮食流通体制浮出水面。
中国粮食城为这一重大改革付出巨大心血并取得巨大成功。
我们不敢说林书育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先驱者,但称他为这一改革的重要践行者一点也不为过。
因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统“调”统“销”在弱化,用市场经济规律解决余粮缺粮成为主要途径。
中国粮食城董事长林书育向大家介绍e亩良田展示馆概况
林书育和他的中国粮食城,作用在于:利用一切有效方式和手段,让农民与外界紧密联系起来,就像过去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那样,让农民找到一系列有利可图的机会,从而变为沟通由落后变为先进的桥梁。
梳理农村经济现代化递进过程,大约有这么五个阶段:降低农民进入市场制度壁垒和自然壁垒;农民的市场进入成本下降;农村市场自由统一;农村分工深化;农村现代化。
中国粮食城董事长林书育向大家介绍华圣面粉厂生产线概况
中华民族的8000多年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农民史。过去,亿万农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史,现在,他们正坚定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
林书育告诉记者,农民的觉醒,政治上解放自然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它的基础必须有两个积累:必须通过经济积累和文化积累,才能使农民摆脱经济上贫穷和文化的落后。
《泉州企业家》杂志社总裁学院院长黄敬代表总裁学院向中国粮食城董事长林书育赠书
中国粮食城董事长林书育回赠一幅《大展宏图》麦秆画给总裁学院
难怪乎,这次总裁学院院长会上,林书育赠送三件礼品,其中两件是伴手礼:附加值高的米和茶。另一件赠予总裁学院:她是一件用麦竿做成“大展宏图”艺术品。在林书育的心里,过去,漫田焚烧的麦竿,如今浑身是宝,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麦子的本身。
领悟中国粮食城,记者不仅领悟到林书育与他紧密联系的成千上万农民蜕变,更领悟到他和他团队靠现代创新意识,改变着农村,改变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