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通政巷:尚书府遗址藏深巷 四代一榜眼八进士

东南早报

通政巷一号

提起通政巷,熟悉的人就会想到“文武双全”这个词,因为曾经住在这巷子里的人物,文有明代隆庆年间殿试榜眼、官至礼部尚书黄凤翔,武有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日前,记者跟随“1号大姐”曾华丽来到了通政巷1号。如今的通政巷1号并不在通政巷口,其仅存的尚书府遗址,要从中山中路299号边一条窄巷进入。

尚书府宅今犹存当年壮观已不复

走进巷子,复行数十步,便到了尚书府,门上挂着“榜眼”匾额,匾上有“荣登明隆庆二年榜眼”“膺任南京礼部尚书”等字,分别说的是黄凤翔是明代隆庆年间的殿试第二名“榜眼”,曾任礼部尚书。

今年60岁的黄清智是看着这块牌匾长大的,他也算不清自己是古宅主人的多少代后人了。在他的印象里,此宅原是三进三落、逐级而上的大宅第。

“解放前,此宅还保存三个庭院,第三落大厅堂阁楼(两边有厢房)。”黄清智回忆说,厅堂的右侧有座古朴典雅的居所和书斋。屋前有个别致的石庭,其中有堵大园孔门的隔墙,将石庭分割成两小院,十分玲珑雅致。

通政小学里的橡树

据悉,大宅曾占地面积两亩多,原来在通政小学位置,如今小学操场还有一株百年橡树。宅中主要建筑厅堂阁楼,因年久失修,于1947年拆毁。如今建造的祖祠大概是原宅第二落厅堂的位置。“1973年,老宅子的后半部分被征用,建成电子仪器厂。如今的南街黄宅,已不复当年的壮观景象。”黄清智叹道。

元代入泉盛极一时四代一榜眼八进士

黄清智介绍,他们世家居住在此地,从凤翔公算起,到他已是第21代。黄清智是泉州市土产日杂公司退休人员,出生在宅里,住了大半辈子,没有离开过,“这个院子里除了我家,还有另外三户,都是堂兄弟”。

鼎甲开元黄尚书的房子

“现在的电子仪器厂就是我们家当时的后花园。”对于辉煌一时的大宅第,黄清智记忆犹新。史载,泉州文山黄氏族可以追溯到元代。天麟公入泉,世居于郡城西南隅一带。因居熙春铺,故名“熙春黄”。后来改居文山铺,于是得名“文山黄”。从九世祖风翔公开始,“熙春黄”便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四代一榜眼八进士,举人数十,冠著泉郡”,逐渐成为当时泉州有名的望族,从而开创“文山黄氏”一派。

凤翔公也因此被尊为“文山黄”开族祖。“建房以能护儿孙为满。”黄凤翔中榜眼后,便在此地修筑了宅院,以供家族繁衍生息。

结亲锡兰皇族后裔优良家风传承百年

黄凤翔曾编撰《泉州府志》《田亭草》等文著,为泉州不少名胜古迹留下题咏。晚年,他在东郊田头亭之南,卜筑“永宅”,置园五亩,构筑小斋,与农家鸡犬相闻。除了自身修养,其优良家风也传承后人,甚至历史上还曾与锡兰国皇族后裔结为姻亲。

明代时,锡兰国王子被迫逃亡泉州,为了繁衍生息,更名改姓,组成了如今泉郡的“世氏家族”。据《世氏家谱》记载,锡兰国王子有两个曾孙女,其中一个嫁给了黄凤翔的父亲黄继宗,成为后来的黄文简公太夫人。“太夫人”是世氏百年后黄凤翔对她的追封,以表对其敬仰爱戴。

但其实,世氏并不是黄凤翔的生母,另育有风悟、风翊两个嫡子。黄凤翔虽为庶子,但世氏对他视如己出,给他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才使得黄凤翔能够安心念书,最终考取功名。虽为名望大家族,却有着和睦的亲缘关系,使得文山黄氏在之后数百年依然繁衍壮大,也为泉州宗族历史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巷名由来

通政巷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西侧,东起中山中路,西接濠沟墘,全长约200米,据史料记载,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南京通政使张苗告老还乡,不愿回泉州府金门青屿,而在泉州古城内置地建第,府第所在的巷子,也就被称为“通政巷”,如今张苗宅邸已无迹可寻,但“通政巷”的名字,已流传了500年。

在泉州古代的铺境制下, 通政巷位于泉州古城南隅阳义铺熙春境,至今巷内仍然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境庙“熙春宫”,供奉护境神赵天君。通政巷名人辈出、有文有武,文有明代隆庆年间殿试榜眼、官至礼部尚书的黄凤翔,武有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此外,还有蜚声海内外的泉州木偶剧团,有始建于清末、有着110年历史的通政小学等。

记者 李心雨 林福龙 王盼琛实习生 翁欣桐 张敏洁 文/图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