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帮古道访贤踪:名人遗址遗迹让人难忘

泉州晚报

瓷帮古道访贤踪

古驿道上窑址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名人遗址遗迹同样让人难忘

古道不少路段掩于密林之中

“德化高阳单氏的族谱里藏着一张古代绘制的《高洋乡图》。此乡图中绘有德化瓷帮古道的部分路段,制作精细,山水宛然,颇值研究。”近日,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王金镭一边向我们展示这张清代的《高洋乡图》,一边这样介绍。

细观此图,只见上面以古朴的笔调绘着山川、岭、隘、宫、厝、祖宇、坟石、桥、界石等物,一些德化古窑址也赫然出现在地图那些纵贯着的神秘弧线上。“图中大部分古代风物与现今情况相吻合,更让人缱绻难忘的除了古窑址外,还有那些名人遗迹。”王金镭表示,德化制瓷历史悠久,出于外销的需要,自古以来就筑有驿道。德化古驿道早于宋代即有记载,宋代开辟的古驿道是海丝物源地交通要道,在德化龙浔镇,特别是高阳村(古称“高洋村”)附近,散落着大量的古窑址,它们正是古驿道历史的见证之一。

围绕德化的是连绵群山,乾隆本《德化县志》称德化县治“枕山凭溪,山曰龙浔,盘若睡龙。溪曰浐水,环如腰带。县前一水南来,会成丁字。水静而不激,山腻而不巉。双鱼揖于前,黄龙大龙翼于后,凤翥南朝,绣屏北拥,妙峰镇其左,大旗护其右。西有双阳芹山之秀,东有七台石牛之雄,其形胜故甲诸邑。”这重峦叠嶂的地形,也让古时的德化与外界联系颇为困难,官道也就尤显重要。据载,德化境内的古官道有三条:东线经南埕、水口通往永泰港口嵩口,西线经上涌的上壅驿通往尤溪港口古迹口,南线则翻山越岭经由永春五里街许港通往泉州。由于历史上所产80%以上的德化瓷,都通过南线送往泉州,再从泉州港出发走海运,因此古驿道就被叫作瓷帮古道。

在王金镭的带领下,我们重走了德化瓷帮古道。按照《德化县志》的记载,瓷帮古道“从县前铺路尾巷经塔尖旱池、陈拱祠、金锁形至县前岭亭入高阳境”,直到“出虎豹关至永春剧头铺”,此间约为15公里。再往永春五里街许港,还需脚程12.5公里。德化自古以来有着延绵不息的窑火,曾经挥洒先人汗水的窑址,便散布于各地的深山之中。如今重走古道,我们依然能发现不少古窑址遗址,据说光在高阳村境内就有2处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元古窑址,还有明、清时期的古窑址28处,它们如同一个个承载历史风尘的“含珠巨蚌”,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究其中故事。

瓷帮古道不光是古窑址吸引人,历代以来的名人遗址遗迹,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由北而南的跋涉中,我们发现有奉祀“开闽王”王审知的岭头宫;有立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闽学教授、崇安教谕陈王道(号凤岐)墓道碑;有见证泉州宰相李廷机与高洋名士单辅友谊的金城堂;也有供奉早期海神“通远王”的金城寨等,此外还有紫云洞、六福观音院、世竹岩、福埕宫、金城桥等名胜遗迹。

“金城堂即单氏宗祠,一代贤相李廷机数次至此游学、讲经,高阳村人皆称李廷机为‘李先生’,曾出任合浦知县的单辅对李廷机更是礼遇有加,两人因此结为至交。金城堂的‘金城’二字据说是万历皇帝钦赐的,如今高阳村还有‘万历皇帝一天四赐金城’的传说。”据王金镭介绍称,近年来常有游客在古道上寻访古代贤士的踪迹,不失为雅事一桩,也让人们看到了德化旅游的前景。

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德化的这条瓷帮古道真可谓繁华入骨、流年如诗。每一寸土地下究竟深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恐怕要等更多细心的专家、学者一道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