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发挥老区资源优势 实现“百姓富 生态美”

泉州晚报

德化县是福建省老区县之一,2013年7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将德化认定为视同中央苏区县。全县共有老区乡镇13个,214个村(社区)中有143个是老区村(社区),老区人口22.1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5%。过去,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当地经济发展一度十分缓慢。2011年至今,省、市老区办共对德化县补助1501万元。近年来,德化积极探索符合本县老区乡村实际的发展策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老区村的扶持力度,落实造血与输血、扶贫与扶智、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扶建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走出一条老区乡村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科学跨越发展道路。

深化农村产业融合

推动老区经济发展

英山村是革命老区村,是德化龙浔镇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淮山种植历史。走进英山村,满眼春意盎然,在集中连片的淮山种植示范基地,一排排支架竖立在田间,等待着淮山藤顺杆而上。2010年,英山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李福龙,创办了英山珍贵淮山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在英山集中连片种植淮山200亩。自此,英山跳出传统的种植经营模式,推进淮山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同时以种植园为依托,推进农旅融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目前,英山淮山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其示范效应也逐渐显现,辐射带动全县其他镇村种植淮山10000多亩,产量1.3万吨以上,总产值1亿多元,通过淮山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收入400多万元,解决周边贫困户就业。

在浔中镇石山村,一座座温室大棚次第排开,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大棚,撩开塑料保温膜,只见数排菌棒有序地码在架子上,不少香菇撑着“小伞”,一朵接着一朵,相依相偎。石山村是革命老区村,省道206线穿村而过,为县城通往德化西部的必经之地,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赋予它极大的潜力,该村的香菇种植业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如今的石山村香菇种植面积达23亩,年产量约45万斤,年产值100多万元,香菇产业成了石山村的龙头经济产业。

产业发展是老区振兴的根基。近年来,德化不断深化农村产业融合,像英山淮山、石山香菇这样积极推进“农业+工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该县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先进技术,提升农产品加工精深度。同时,积极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淮山、茶油、生姜、黄花菜、棘胸蛙等本地农产品深加工,以产业促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多年来,德化找准特色优势,做优特色农业,不断扶持发展“一村一品”,让特色农业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此外,德化还大力扶持发展“三黑三黄三宝”(“三黑”指黑鸡、黑羊、黑兔;“三黄”指黄花菜、德化梨、茶油;“三宝”指铁皮石斛、黄花远志、金线莲)等特色农业,组织科技下乡,做好科技培训,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立足各村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发展面向老区的连锁经营。

开发红色文旅资源

村民收入逐年提高

昆坂村位于德化水口镇石牛山麓,是抗战时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所在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由永泰青溪转移到昆坂村的坂里自然村,这里一度成为中共福建省委领导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昔日,这个老区村因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昆坂村华丽嬗变,利用村里的“红色”资源,主动融入石牛山核心旅游区建设,村民收入逐年提高,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发,到昆坂村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不但当地的毛竹越来越值钱,土鸡、土鸭、竹笋、香菇等土特产也非常畅销,有的村民还开办了农家乐,许多村民因此脱贫致富。“到去年为止,我们村15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昆坂村党支部书记陈忠华介绍说,村里户籍人口约1000人,以前村民大都靠种水稻为生,生活比较拮据,在福建省委旧址重建后,交通得到大大改善,加上各级各部门的扶贫支持,村民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除了发展红色旅游,我们还争取到扶贫资金用于投资光伏发电,增加村财收入。”陈忠华说,光伏发电项目一年可增加村财收入10余万元。

同样位于石牛山麓的革命老区村梨坑村四面群山环绕,山峰秀丽,形态各异。青石板铺就的山路,耸入云霄的梯田,纯木构吊脚楼、骑楼倚栏,依山坡而建、高低错落的木构灰泥瓦大厝,整个村落显得静谧安详。1943年5月,地下党员毛票(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德化县县长)以打铁为掩护来到梨坑一带组织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后来省委机关转移至坂里牛寮沟,毛票就在梨坑村组织地下游击队。

风景如画的梨坑村(许华森 摄)

秀丽的风景和革命红色元素,让梨坑村成为“远离城市的喧嚣,到深山村落‘洗肺’”和“感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好去处,慕名而来观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梨坑村从封闭的山区零收入村跃升为“万元户”。“现在村里每年有6万多元收入,留守村里的四十几人,通过经营民宿和农家乐,平均每户每年有2万多元纯收入。”梨坑村党支部书记黄玉誉说。

近年来,德化立足本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旅游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的“火车头”作用,把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大特色来培育发展。一方面,注重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认真开展革命遗址普查、修建工作,全县现有革命纪念馆、陈列室4处,烈士陵园1处,烈士墓39座,革命活动场所旧址39处,故居4座,重要遗址、遗物、遗迹6处(件)。另一方面,注重将“红色”与“绿色”相融合,着力打造陶瓷文化—绿色生态—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其中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坂里省委旧址,每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

泉州晚报记者 许文龙通讯员施珍妮 许伟华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