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展流域水质提升碧水清源专项行动 177个精准治理项目提升流域颜值

泉州晚报

截污纳管、生态修复……经过一年半的流域综合整治,泉港的“母亲河”——坝头溪今年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Ⅳ类,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而类似这样的“颜值”提升,正在泉州大地上悄然发生。在十余载近海治污的基础上,为有效解决支流水系污染顽疾,自2013年以来,泉州市不仅创新开展小流域“赛水质”活动,还通过实施跨境流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和清新小流域提升工程,建立协同治污、精准治污新模式。

记者从泉州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为了攻坚达标流域保护和不达标流域治理,泉州市已于近日启动流域水质提升“碧水清源”专项行动,努力创造“水清、河畅、岸绿、生态”的泉州水环境,确保今年主要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保持100%,国省控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小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达86.4%以上。

177个精准治理项目促流域水质稳中有升

据泉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次专项行动中,泉州市以水质改善为目标,以不稳定、不达标流域为重点,策划实施精准减排治理项目177项,年度计划完成投资9.37亿元。

根据要求,各地将全面落实“源头管控、综合施策”和“一河一策”的原则,强化流域水环境精细化治理,实现流域水质有效提升和管控。重点抓好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和达标管控、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加大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等6大类13项任务,力争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各类工业污染源超标问题整治工作,所有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大型规模养殖场实现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全配套;到2020年底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实现现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全覆盖,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完成不符合养殖规划的网箱养殖清退工作。

建立水环境质量定期会商机制资金奖补以水质改善为导向

为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在建立健全“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河流管护机制基础上,我市着力在创新工作机制方面展开探索。

据介绍,2019年,泉州市建立了水环境质量定期会商机制,并成立领导小组,由泉州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河长办牵头召集,泉州市水利局、住建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及水质下降、水环境问题突出的流域河长参与,共同分析水质变化原因,研判变化趋势,研究对策措施。

资金奖补方面,以往,流域奖补资金都是重点补整治项目,只要符合补助范围的工程项目按时完工,即可获得奖补资金。如今,泉州市建立以水质改善为导向的资金奖惩办法,充分发挥奖补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各地加快形成小流域整治长效机制。

督导问效方面,各级河长办将把“碧水清源”专项行动纳入河长制年度考核和日常协调督导的重要内容。市生态环境局每季度组织开展流域整治专项督导,由水质定期会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督导组,重点对水质超标及反弹的流域进行督导,并适时提请市政府对水质持续恶化的流域河长启动约谈、问责等程序,倒逼工作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泉州晚报记者 谢曦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