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群体,19年来把知识的阳光播撒在山里娃的心头,用教鞭传递着希望的火炬,用汗水浇灌着贫瘠的土地,他们就是泉州的支教老师。
2000年,近10名泉州教师前往宁夏支教,开启了泉州支教篇章的第一页。从那以后,每一年,泉州都会有教师奔赴受援地区,接过爱的接力棒。一晃19年,300多名泉州教师,在西藏、新疆、宁夏以及省内的南平、宁德、平潭等地区留下了支教的脚印,他们倾囊相授,尽一切力量帮助受援地区的孩子,将泉州支教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两度支教情难忘 艰苦生活寻乐趣
“难忘西部地区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睛,能为他们尽绵薄之力是我一生弥足珍贵的财富……”南安市宝莲中学校长傅文超曾两度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支教。那两段支教时间虽然都不长,却收获了满满的回忆和感动。
傅文超第一次前往宁夏支教,已是18年前。作为省内较早一批前往中西部支教的教师,傅文超回忆:“我曾在2001年和2006年两次赴宁夏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高强度的教学压力和落后的教学设施,对我的触动特别深。那时候的同心县,许多教学楼都还是平层,部分课桌椅还是外地的红十字会捐赠的。由于支教点学校老师缺乏,不少支教老师都得超负荷运转。我自己带过的2个班级,平均每班的学生接近70人,工作量比在泉州时大了不少。看到一张张纯朴而充满求知欲的小脸时,我们支教老师的心都碎了,大家都竭尽全力地投身到工作中去。”受援地区的学生基础差,知识面窄,有的还听不懂普通话,刚接手同心中学高一年级的英语课时,傅文超感到非常吃力。为了给学生们补课,他几乎包揽了所有没安排课程的自习课。
比起工作上的难题,支教老师需要克服的最大难题还是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傅文超说:“夏天,宁夏满目黄沙,而一到冬天,天气又特别寒冷,滴水成冰,气温都在零下20多摄氏度,多以面食类如拉面、泡馍、油圈饼等为主食。此外,同心县水资源奇缺,平常所用的水多是盐碱水,甚至是趁雨雪天收集在水窖里的水。记得第一次刷牙时,有好几个人吐了一地。由于严重缺水,洗澡在当地成了奢侈的代名词。老师们如果想洗澡的话,必须在黄土坡地上颠簸几公里,到县城的浴场才能洗一次澡。”
“对于南方老师来说,西部的支教生活既单调又艰苦,但大家都以乐观的心态去感受不同生活方式带来的特别与乐趣。”2006年,傅文超肩挑泉州市第八批赴宁支教队队长的重任,他笑着说:“恶劣条件有时反而是锻炼意志的好机会。我们一行18人,天气冷了,有的老师就学着生煤炉,吃不习惯当地食物就自己做饭改善生活;遇到要下雪封山了,有的老师还学着挖几个地窖储存一大堆土豆、萝卜。换个角度想想,能有机会体验生炉子、挖地窖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难得的乐趣。”
令人欣慰的是,在傅文超的努力下,2002年,他们所带的宁夏学生在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有3人进入县级初选前十名,1人荣获国家级“优胜奖”,创了同心中学的纪录。尽管条件特别恶劣,但是泉州赴宁夏支教的老师情绪都很高昂,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已有220名教师来到这里。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西部学生多做些事。
满头白发身消瘦 精准帮扶促提升
“西部教育有需要体育科任老师时,我还想再去一次,继续走支教之路。”2015年永春县崇贤中学郑守镇老师从宁夏同心五中支教回泉,满心装的还是边远山区的孩子。时隔三年,郑守镇便兑现了再度去西部支教的承诺。去年8月,郑守镇前往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支教生涯。
在冰天雪地里,郑守镇给孩子们上体育课。
7月初,泉州的天气特别炎热,郑守镇刚刚从新疆放暑假回永春。初见郑守镇时,记者一度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身高1.8米但长满白头发的体育老师还不到40岁。郑守镇坦言:“我自己特别爱锻炼,体质原来也特别硬朗。像泉州这种天气,于我而言是避暑,在新疆高温已达40摄氏度了。可能是为了适应西部当地的饮食、时差、干燥气候等等条件,身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我去宁夏一年便瘦了25斤,这次去新疆一年又瘦了10斤,队友都说我像云南‘网红80后干部’一样,白发苍苍。”
气候的不适应、饮食的不习惯,对援疆支教的郑守镇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时常令他纠心。今年5月,他的父亲因各种病症复发到泉州市第一医院住院半个多月,其间在重症监护室住了5天,但因路途遥远再加上需要带队训练以参加新疆呼图壁县中小学生篮球赛和运动会,他没能及时赶回福建照顾父亲。说到此时,硬汉郑守镇眼圈微红:“真的特别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父亲住院那半个月,我内心真的特别煎熬难受,但看到孩子因为我们的支教,每一天都有新变化,觉得再辛苦也值了。”
“支教,不仅是学习教育上的支持,我们还希望能够竭尽所能,在各个方面给予他们帮助。”同郑守镇一样,每一位前去支教的泉州教师,都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支教地区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他们温暖。2017年2月,作为泉州市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的一员,永和益群小学教导主任陈长陆来到新疆昌吉市第一小学支教,并担任副校长职务。在援疆支教的一年多时间里,陈长陆明确了教育精准帮扶方向重点,他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特长,对学校中层领导进行了电子显示屏操作培训;通过查看走班课程,整合校园资源;向新疆老师介绍泉州学校的办学理念,帮助他们找到生源特点及学生在校行为习惯特点,着手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陈长陆与昌吉市第一小学学生合影
此外,陈长陆还在泉昌情20年系列活动——“圆梦助学公益行动暨援疆书屋捐赠”中,为昌吉市第一小学品学兼优的30名贫困学生,争取到了每人1000元的圆梦助学金和鞋服礼物,为学校争取到5万元的“援疆书屋”。同时,在他的牵头下,学校还获得泉州实验中学1.5万元的图书资金捐助,丰富了该校的图书种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支教过程中,陈长陆还特意把女儿的课外书从泉州寄来,让新疆孩子迪娜拉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此两个“女儿”走得更近了,友谊之花也在她们心里扎根、生长。
因材施教找方法 智力援藏引活泉
从泉州到西藏,相隔3000多公里,跨越半个中国。2018年8月,南安市柳南中学团委书记曾晓梅辗转来到海拔3300多米的西藏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三高”)支教。泉州至今已有近20位教师前往西藏支教,他们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串串闪光的足迹,为当地的孩子带去知识与希望。
39岁的曾晓梅不仅是福建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队第三批援藏教师,也是泉州援藏队队长。目前,在昌都市“三高”泉州支教人员共计8人,其中语文2人、历史2人、体育3人、音乐1人,分别来自丰泽、晋江、石狮、惠安、泉港、安溪、南安。事实上,为期两年半的援藏支教已经不是曾晓梅的第一次支教,早在2015年她就曾远赴宁夏支教过一年了。自称是女汉子的曾晓梅,初到西藏也和其他队员一样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头晕、难眠、胸闷、难食……这都让我们讲课时特别吃力,只能靠吸氧来缓解,甚至有的队员不同程度出现心脏二尖瓣返流或心脏三尖瓣返流。”
曾晓梅给学生上课
“三高”是一所较为薄弱的高级中学,共有56个班级。“三高”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成绩跟很多支教老师的想象差距比较大。泉州支教老师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最大程度适应藏族的孩子学习。比如,泉州九中的庄淑锦老师主动承担起年轻教师的岗前培训,及时跟进各学科教研活动、备课组、听评课活动的督导检查;泉港第五中学的付维松等老师在福建援藏教师深化完善“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中,与新教师结师徒,从教学教研、听课评课等多方位对新教师进行培训跟踪;惠安嘉惠中学的陈宏琼、南安市柳城中学的李瑞旭等老师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帮助学困生辅导,助力学子圆梦高考;曾晓梅承担该校音乐教学,最高纪录是需要面对一个年段20多个班级的学生。她对记者说:“藏族学生名字基本上是四个字,想记住学生名字很吃力。”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曾晓梅着重从学生单双眼皮、脸上痣的位置、高矮胖瘦等体貌特征加以识记,或从卓玛、卓嘎、拉姆、洛松等名字上进行分类记忆。
庄淑锦为当地新教师做岗前培训
我市除有组团式援藏教师外,2018年还首次派出教育专业技术援藏干部卢世锋。卢世锋参加了泉州市第八批援藏工作,并在洛隆县教育局担任副局长。“援藏不但要输血更要造血,单纯做好股室的管理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带领教研室、督导室等职能股室深入一线,有效提高全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才是教育援藏、智力援藏的活泉。”
送课下乡时,卢世锋课间和孩子们在一起。
“阿里远,那曲高,昌都险。”在昌都,洛隆和相邻的边坝县,是昌都1区10县中最为险峻的地区。初到洛隆,卢世锋牢记使命,用行动诠释了一个教育人的素养、本分、情怀和初心,赢得了当地干部教师的一致赞誉,他克服了缺氧、晕车等困难,深入一线调研全县所有中小学和部分幼儿园,确定了从教师内生动力、学校规范管理、课堂质量提升三方面推进教育援藏的工作规划,并逐步建立起一套质量监控督导体系。这个过程是极其艰辛和危险的,家常便饭般的落石,一下乡就是五六天,吃住行都是严峻的考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各学校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19年洛隆内地西藏班考试中39人上300分,位列昌都市第三名,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也都名列前茅,而仅仅在一年前,洛隆县内地西藏班考试只有13人上300分,全市倒数第三。在援藏过程中,除专注质量提升的主业,热心公益的他,还积极牵线搭桥,改善部分学校办公设备,创设覆盖全县90%学校的爱心书屋、爱心衣物室,建立了洛隆县教师远程培训系统等。
保障有力后援强 支教一直在路上
“每一位支教教师都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克服一切困难,把知识和爱传播给受援地区。在收到受援地区的反馈与感恩之时,我们由衷为这些支教老师感到骄傲,为所有接收到这份福利的人感到开心。”泉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教育局坚持把支教工作作为一项教育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优秀、骨干教师正确认识到支教工作的重要性,并鼓励更多优秀、骨干教师投身支教工作。
在支教教师的选拔上,我市层层严格把关,要求支教教师必须具备政治业务素质高、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丰富、专业适合基层需要、年富力强(年龄在45岁以下)等条件,保证支教教师队伍素质过硬。同时,在支教期间,市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始终与支教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全程关注,做到平时常沟通,节日有慰问,为支教教师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教师安心工作。
为更好地做好下一步支教教师选派工作,有力推动对口支援地区教育事业发展,2017年我市组建了泉州市对口支教教师志愿者人才库。2019年5月,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文件,在工资待遇、工作生活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等方面明确照顾政策,保障支教教师安心支教。
“如果有机会,我会考虑再去支教。”这是不少支教老师的心声,他们关心并思念边远山区学生们。在即将到来的8月,我市支教教师又将奔赴新疆、西藏、宁夏、三明等地,面对新的考验。无论是已经回到泉州的支教老师,还是即将奔赴受援地的新一批支教老师,传承在他们之间的一个共同信念就是:“用一两年的时间,做一生最难忘的事!”
泉州晚报记者 陈森森 通讯员 徐淑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