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设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华侨大学文学院院长、福建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泉州方言研究会理事长、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陈日升
泉州文化人、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副理事长。
▲傅孙义
北京华夏傅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泉州市级非遗项目泉州歌诀传承人。
▲戴冠青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泉州西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泉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丽敏
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员
▲尤春成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六届福建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南音乐团原团长、国家二级演员
本期执行 周湖健 赖小玲
“龟笑鳖无毛,鳖笑龟粗皮”“猪仔贪别人槽”“鸭仔落水身就浮”……当你在日常交谈中,听到这样耳熟能详的闽南谚语,总是会倍感亲切,然后忍不住会心一笑。谚语,是群众根据长期的生活经验创作出来并在口头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简练通俗而富有哲理性的定型化语句。泉州闽南谚语承载着丰富的闽南人文内涵,表达了人伦善恶、境界高下的文化价值观,堪称闽南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日前,由泉州市鲤城区科学技术协会,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泉州西湖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的“海丝泉州·十大科学闽南谚语”推介现场,多位泉州本土专家学者向群众推荐和讲解闽南谚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弘扬科学精神,普及文化知识,将优秀的“闽南文化”种子植入群众心田。 本期最闽南,记者带领读者朋友们共同聆听多位本土专家学者关于闽南谚语的趣谈,共同走进闽南谚语的大观园。
反映自然界的朴素真理
“谚语之形成,依托相传的方言口音,有着比较定型的语句,通常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和意义。”这是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闽南谚语校注》中对谚语形成的简要定义。事实上,一说起闽南谚语,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包罗万象。闽南谚语,涉及了闽南人的生活、生产、文化、民俗、气象。甚至有不少闽南谚语,更反映了某个时期的道德人伦,体现了某种生命哲理。
闽南谚语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闽南谚语就像天气预报一样,可以提醒人们未来的天气变化情况。这类气候谚语数量相当多,至今仍有很强的使用价值。王建设举了这样两个例子:“暗暝满天星,明仔稳好天”,意思是说晚上如果看见满天星星,明天一定是个大晴天;“春寒雨乃溅,冬寒叫苦旱”,则告诉人们:春天寒冷就会下雨不断,冬天寒冷则容易干旱。
“‘日笑昼,雨乃漏’,这句话通常用来反映闽南地区天气的变化规律,春天若早上阴雨,中午突现阳光,过一会儿就还会再下雨。诸如此类还有‘春分秋分,暝日平分’,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在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的时候,白天和夜晚的时间差不多一样长,它所描述的就是闽南地区的节气规律。”李丽敏说。
“如果能够把这些闽南谚语记下来,对于更好地了解泉州的地理环境,了解自然变化的规律,是很有帮助的。”李丽敏说。
蕴藏宝贵的生活经验
“在闽南地区流传着丰富多彩的谚语。这是我们老一辈闽南人,日常生活经验的结晶,由于它们朗朗上口,让人更易于接受,同时也更利于传播。”戴冠青说。
本次推介活动中,由她所推荐的谚语中,有不少是对生活经验的描述,并含有人生哲理。“‘树头站乎伊在,不惊树尾作风台’,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只要树根是稳固的,哪怕树梢被台风刮过,也不必要担心。意思是,做任何事情,只要打下牢固的基础,就不要担心会遇到困难。”戴冠青举例道。“再比如,闽南沿海地区,不少渔民以讨海为生,或许都知道‘有风呣通驶尽帆’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出海遇到风大的时候,不要把船帆鼓得太满了。而这句话给人的启示就是,要懂得审时度势,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一帆风顺。”“再比如说,‘跋折脚骨倒勇’,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摔断了腿,因为得到了很好的休息和照顾,反而更健壮了。这句谚语试图启迪我们,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应该把挫折当做一种人生的历练,经过挫折不丧气,越挫越强,人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句句皆是养生秘籍
闽南谚语中蕴藏相当多珍贵的养生秘诀,那大多是祖辈们生活经验的提炼。王建设举了不少这样的例子。例如,“火愈烧愈旺,人愈作愈壮”,意谓劳动可以使人健康。热爱劳动是做人的一种好品质,应该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而“药补呣值物补”,则告诫人们,依靠药品进补不如食物进补靠谱。凡药三分毒,所谓“毒”就是有副作用。正常人身体若是没什么毛病,就不要成天吃什么补药。只要三餐按时按量进食,多吃一些健康的食品,并坚持多样化、不挑食,鱼肉、牛奶、果蔬样样都吃,注意粗粮和细粮搭配,就比什么都强。
“‘冬天进补,春来如虎’,这句话意在阐明,选择在冬天的时候适当进补,其实有很多好处。”傅孙义解释道,按照中医养生的理念来说,冬天其实是进补的好时机。如果人在冬天的时候,吃得好,休息得好,那么到了次年春天,就会更有精力去应对日常学习和工作。
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请客吃饭,面对丰盛的饕餮盛宴,我们往往会食欲大开,狼吞虎咽,胡吃海喝,直到吃撑了才作罢。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健康,闽南谚语中对此早有提及。“闽南谚语中,‘食思不食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吃东西不宜吃得过饱。这个‘饫’字就是腻了的意思。”傅孙义说。
如今不少人生病了,第一个反应就是翻箱倒柜地找药吃。事实上,这种做法弊大于利。“‘是药三分毒,呣通随便服’,如果掌握了这句谚语,或许就不会有这种鲁莽的做法了。”傅孙义说。
谚语记心里 做人讲道理
“用泉州方言来读闽南谚语,这样才能更好地读出它的韵味和内涵。”尤春成说。“因为我现在泉州艺术学校上课的时候,一讲到关于泉州童谣、泉州讲古及泉州快板内容。我就要求同学们使用闽南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同学们不断校正咬字读音,直到后来连有些出生在泉州地区来自云南、贵州、湖南的学生,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都能说出标准的泉州话。”
而尤春成所推介的闽南谚语中,有不少是和为人处世有关的内容。“‘一支草一点露’,原意是当早上起床之后,经常会发现外面的花草上,总是沾有露水这一自然现象。其实它引申的意思是,人的一生都是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努力方向。无论如何,只要你愿意付出,勤勤恳恳,总是能够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只要肯打拼就能立竿见影地取得成就。”
“一日过江,千日造船”的意思是说,就如同想要造船过江一样,要想做一件事情,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提前构想、计划、制造,而且要花费很多的心思才能最终达成愿望。
当然,令尤春成印象最深的则是“读书真重要,做人第一条”。“记得我14岁那年,考取了泉州的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老师和演戏的老师傅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教导我们,要想学好演戏,就必须要先学会做人、戏德第一。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做人,首先应该放在第一位。”尤春成说,学会做人,做个好人,这才是万事之始的根基。
让科普变得更有趣
“一个地方科普水平高不高,说明了一个地方是不是有文化。”陈日升认为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明的反义词是野蛮,但文化的反义词就是愚昧。虽然身在文明社会,但如今社会上依然有不少人由于缺乏基本的科学素质,而闹出了种种笑话。而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缺乏通识教育,缺乏常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做科普工作,很有意义。尤其是在泉州本土,多做一些和海上丝绸之路及泉州本土历史文化常识有关的普及工作是很有必要的。”陈日升说。
如何做好科普工作?如何让科普工作更有趣,更接地气呢?推广闽南谚语,让更多人主动学习闽南谚语,发现其中的乐趣,或许是个不错的做法。陈日升顺手拈来了几句生动有趣的闽南谚语。“雷拍立夏,有水洗犁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夏的时候,雷声响了,那么意味着当年的雨水会比较多,农民兄弟就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功夫挑水了。“鱼虾加煮滚,食济也安稳”,这句话所体现的常识,对于喜欢海鲜的食客来说,也很重要。意思是海鲜味道鲜美,遇到高温天气,容易腐烂,如果没有煮熟煮透,吃了容易拉肚子。因此吃海鲜,为了保险起见,一定要煮熟。“‘忧济伤神,气大伤身’,这句话则重在说明情绪对个人精神及身体状态的影响,如果时常担忧,就会伤到精神,如果很生气,就会伤害到身体健康。因此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也是我本人的养生秘诀。”陈日升说。
“闽南谚语大多数来源于生活,体现了闽南人对衣食住行的真知灼见,也从侧面展现了闽南的地方文化特色。其中,也有不少闽南谚语,体现了家风文化和哲理,富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学习闽南谚语,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地方文化,同时也能传播科学常识。”陈日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