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18”泉州市新材料技术将大展身手

泉州晚报

近年来,新材料技术发展迅速,给人们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每年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必不可少的身影。记者日前走访发现,泉州市许多企业在新材料研发领域取得突破,交通、旅游、家居、建材等方面的不少应用产品将亮相今年“6·18”。(泉州晚报记者 王树帆 通讯员 吕杰伟)

神奇发光材料 余辉达15个小时

在泉州市区山线绿道工程的精品示范段,“夜光漫道”以其白天储蓄日光,晚上发出迷人光线的“特异功能”,吸引了许多市民前往游玩,这应用了一种叫长余辉的发光材料。今年“6·18”,安元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带着这项技术参展。

“长余辉发光材料已经在市面上广泛销售,颜色有红、黄、绿、蓝等,但是红、黄光长余辉发光材料的亮度与持续能力都较不理想。”董事长王文显告诉记者,该公司与专家团队合作研发,以稀土为原材料进行高温煅烧,生产出的长余辉发光材料最长可以持续发光15个小时,而传统的产品一般只能维持2至4小时。

王文显介绍,该产品大大拓展了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领域,目前已经在旅游景点、公园、休闲跑道等使用,下一步有望应用到城市道路的指示牌和路面标线。

地砖植入导电膜 变成地暖产品

2015年,厦门大学的几名学生和导师一起研发出柔性透明导电膜,一举获得第三届“海峡杯”福建(晋江)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组优胜奖,2018年,该团队以“海峡计划”引进人才方式入驻晋江市创意创业创新园,成立泉州柔丝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推进该技术的应用转化。

柔性透明导电膜是在传统透明膜的基础上增加导电功能,赋予其变色、发热等功能,可以应用在触控显示、智能家居、汽车后视镜等方面。“传统的产品透光率只有80%,而我们的产品能达到93%,并且价格比传统的低。” 该公司联合创始人许子颉介绍。

据悉,该技术拥有多项独立发明专利,攻克了传统导电膜不耐弯折的难题,使其扩大了应用领域。许子颉举例,该薄膜如果植入到汽车后视镜,就可以通过通电来控制其颜色变化,避免后车使用远光灯对驾驶员造成的刺眼;也可以赋予普通地砖导电发热的功能,做成地暖产品。“这两项应用都已经在跟相关企业合作,目前正在测试阶段,很快可以在市场看到。” 许子颉说,“我们希望今年‘6·18’上有更多人关注我们团队的研发成果。”

污泥“变废为宝”制成环保建材产品

今年“6·18”,以资源再利用见长的泉州市陶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带来一个“变废为宝”技术——把化工污泥、垃圾焚烧污泥、金属污泥、废石粉等加工制成无害化的陶粒,并应用到建材产品中。

其实,陶粒具有强度高、承重强的特点,其生产技术非常成熟,已经在建筑领域广泛使用,但使用的都是泥土等自然资源为原料。而该公司的优势是将废弃污泥回收,通过先进的加工技术制成陶粒,从而获得资源再利用、环保无害化的社会效益。公司总经理王金贵介绍,该项技术对废弃污泥的利用率达到99.5%,其中的技术核心在于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少量的添加剂,并完成高温造粒过程。

王金贵透露,目前正与相关企业合作承接福州地铁废土处理项目,并在龙岩开始量产陶粒泡沫混凝土制品。在泉州,该公司正在晋江、南安两地筹建固体废弃物回收制造建筑陶粒的生产线。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