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早报记者林福龙)2019年,在中心市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实行垃圾分类。规范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营造浓厚垃圾分类宣传氛围,实现校园内生活垃圾分类无死角、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典型经验模式……
据悉,为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提高资源化利用率,结合泉州中心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实际情况,近日,泉州市城市管理局、泉州市教育局联合印发了《2019年中心市区垃圾分类进校园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方案》安排,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教育体系,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学习和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形成勤俭节约、垃圾减量、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力争2019年年底前,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达到100%、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100%。方案实施范围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州开发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民办学校参照此方案执行)。
宣传发动阶段(5月至7月),对现有的垃圾桶进行规范标识、合理利用,根据实际需要视情采购补充收集容器,标准及相关规范详见《泉州市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操作指南》;有害垃圾实行独立储存、专人管理,定期委托具有资质企业定时集中收运至市工业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可回收物清运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易腐(厨余)垃圾在泉州餐厨垃圾处理厂建成前,暂按其他垃圾进行处置,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配建厨余垃圾就地无害化处理设施;其他垃圾仍按原有垃圾收运渠道处置,做到日产日清。原则上设置在楼宇或院落内分类垃圾桶的设置点上,尽量醒目,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增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加具体垃圾品种的图文标识。同时,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台账制度,按月整理收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台账,数据资料真实、全面。
全面实施阶段(7月至10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抓好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等知识的结合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分类减量意识;市、区教育局要联合相关部门,结合社会实践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通过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大手拉小手”等形式,引导家庭成员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市、区城市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将根据《泉州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检查细则》,结合每季度单位庭院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考评,组织对各校垃圾分类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成绩将纳入“文明学校”测评成果中。
巩固提高阶段(11月后),各学校要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总结提高,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年度工作检查内容,开展自查自评。各学校可以开展互相观摩、互相考评,做到问题互查、经验共鉴。市城市管理局、市教育局将根据各校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和检查情况,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对工作较好的进行表彰,对工作较差的进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