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6时到19时30分 泉州出现2727次闪电——
闪电定位仪“数”出雷电次数
刺眼的闪电划破天际
闷热、暴雨、雷电,近期泉州的天气任性爱耍脾气,连日来,雷雨天气接连上演,刺眼的闪电划破天际。昨日16时到19时30分,3个半小时之内,泉州市竟记录到了2727次闪电。不少市民有疑问,雷电如此迅猛,如何监测其行踪?什么情况下遭遇雷击的风险最大?市民平时应该如何防雷?对此,记者采访市气象局防雷中心,带你摸清“雷神”的怪脾气。
泉州有两台闪电定位仪
雷电次数是靠防雷专家目不转睛地数出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雷电的次数是一种叫“闪电定位仪”的设备统计出来的,它可以通过探测闪电发出的电磁信号来捕捉闪电的位置和电流强度。
市气象局防雷专家陈承滨介绍,市气象台通过闪电定位仪器捕捉到了闪电精细信息,工作人员通过闪电定位仪及雷达等多种设备探测雷电情况,预测出雷暴发生的趋势和走向,并及时发布雷电预警信号。
目前,泉州有两台闪电定位仪,一台在德化,一台在惠安崇武。此外,德化九仙山还有一个自然闪电观测试验基地。全省有多台闪电定位仪,能够对闪电的次数、位置、幅值、极性进行实时的监测。我市的闪电定位仪需要通过和全省多台闪电定位仪共同配合,才能监测出闪电的次数。
每次出现闪电时,闪电定位仪就会及时记录闪电发生的位置和性质,并形成数据记录,可实时查询地闪和云闪的次数信息等。闪电定位仪无法监测发生在云内以及云与云之间的闪电。不过这些云闪发生在空中,对人类在地面的直接活动影响不大。定位仪目前主要监测的地闪,是发生在云与大地之间的雷电释放,电流可能会传到地面,造成建筑物损坏、人员伤亡,引发雷电灾害。
2000多次的雷电,有的市民感觉奇怪:为什么听起来好像没那么多?陈承滨介绍,目前统计雷电是以云层对地放电为标准的,放电的能量不同,雷电大小也不同,有些对地放电时声音、闪光并不大,大家不一定能听到、看到。一道闪电的长度一般只有数百米,最短只有一百多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声音会在地面与云层间振荡传播。闪电距离近,听到的就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声。“一般情况大家听到的打雷要么是强度很大,要么是距离很近。一般十五公里以外听到雷声比较少见,这也就是部分居民只看到闪电却听不到雷声的主要原因。”
3个多小时监测到2727次闪电活动
雷灾带来的损失不可小觑
雷电的“杀伤力”有多强?有关科研数据可以解释这一点:一次闪电约能产生200亿千瓦以上的功率,相当于1000个三峡电站的功率,在一瞬间能在闪电通路上造成3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雷灾带来的损失也不可小觑,可能会引发人员伤亡事故、电子电器受损、火灾爆炸、建筑物受损、供电故障等,其中电子电器受损最多,占总数的75%。
打雷时尽量 不要在旷野行走
面对雷电天气,市民应注意什么?专家表示,要注意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以及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铁围栏、铁丝网等。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行走,外出时应穿塑料材质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骑在牲畜上或自行车上行走;在旷野或山上,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雷击前,雷击点附近的人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自身位势、缩小暴露面。在突遇雷雨天气的情况下,应该尽快躲到室内,关闭门窗并避开有金属管道的地方。
(记者 吴志明 陈起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