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的是无声世界里的引路人、有的是身残志坚带动残疾人致富的创业者、有的是运动赛场上的无声飞人、有的是心怀助残梦的爱心人士……每个人都很平凡,每个人却又都不凡,他们努力书写着自己独特的人生。
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人生一样精彩。广大残疾人朋友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坚持自己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主动散发爱的光与热,在助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5月19日第二十九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近4个残疾人自强模范及2个助残典型,探访他们的自强奋进及助残追梦之路。
付心知:无声世界里的“知心”老师
付心知(左一)
“愿将心血化时雨,笑看残木也成材”,泉州市盲聋哑学校聋人教师付心知始终将这个理念作为自己教学的指路明灯。从教16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听障学生从她这里毕业,走向各自的下一站。作为一名听障人士,付心知用自己的坚强、善良和知识,成为无声世界里的知心人,给了孩子们前行的力量和能力。
付心知的人生成长经历充满坎坷和曲折。4岁时的一场疾病,夺去了她的大部分听力。从小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直到读完小学,她还是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我就是实实在在的印证。”她永远不会忘记小时候被语文老师特别照顾的那份感动。她在获得福建省首届“最美教师”颁奖仪式上发表感言:那本翻得破烂的字典,我一直带在身边;当年语文老师的鼓舞,在我心底种下的宏愿,已开花结果。
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付心知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泉州市盲聋哑学校,投身特殊教育事业。
每次走进教室,孩子们用手语热切地呼唤“老师”,那是一个把拇指贴放在自己的胸口上的动作。一个简单的手语,一份从事特教的热情,转化成了一生的事业追求和沉甸甸的使命感。
她的学生们,好像儿时的自己,她更知道那个无声的世界需要什么,又该怎么给予。她照顾一名贫困智障聋哑生,一管就是3年。还有一次一位学生病了,她的爱人因肺炎住院,孩子也发着高烧,付心知给孩子喂完药后又急忙返校去照顾学生。当她去看爱人时,爱人都已经戴上了呼吸机。
为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她独自开发《聋校语文电子视频校本教材》,共十张光盘,30余万字,让聋生有了课外阅读及兴趣小组课的专门读本。她觉得,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残健融合十分重要。自2004年以来,她举行义务演讲20多场,为残健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铺路搭桥。(记者张晓明 文/图)
黄有财:轮椅上创业 只为照耀更多残疾人
黄有财(左一)
下半身瘫痪,37岁的安溪尚卿乡科名村小伙黄有财没有自暴自弃,他创办贸易公司,并依托安溪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带领40名精神障碍及肢体残疾的残障朋友闯出一片新天地,延续着他的创业之梦。
前几年,他在厦门成立了一家公司,从事电子设备销售、安装和维护工作,后来公司越做越顺,他因此赚了不少钱,买了房子车子。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8月24日,他在游玩时从马背上摔下,从高处坠落,脊髓受到严重损伤,再也无法站立。这一天给他的人生分出了截然不同的两道风景。
胸12脊髓损伤,被医院鉴定为一级伤残,他看到了如刀锋冰冷的现实,人生瞬间跌至深深的谷底。在半年住院期间,他花掉了自己大部分积蓄,公司运营也完全停止。
出了意外站不起来,可生活仍要继续,黄有财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就此消沉。面对一家老小,生性乐观的他在学习生活自理的同时,鼓舞自己的斗志,努力寻找创业的机会。经过1年多的康复训练,他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并很快掌握了轮椅上坡、下台阶、过障碍、上马桶等技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筹备,2016年5月,黄有财在厦门成立了自己的电商团队,主营环保洗衣片、吸色片、洗衣槽清洁剂等系列产品,“因为这些产品体积比较小,比较适合残疾人创业,我们的主要销售渠道是通过淘宝、京东,还有天猫传统电商平台,快递员可以上门服务,很适合我们这些肢体残疾人。”
2017年12月,经多方筹集资金,黄有财回到安溪,成立了安溪县爱心天使贸易有限公司,这是在安溪残联大力支持下创办的一家辅助性就业机构。两年来,他深深体会到残障人士在工作生活中的艰难,通过创业,他走出了阴霾,他希望今后能帮助更多的残障朋友自强自立,和他们一起实现自我价值。(记者吴志明 文/图)
汪建生:跑道上的无声飞人
汪建生
他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2周岁时,一次持续5天的高烧让他变得又聋又哑。在命运面前,他没有屈服,凭着不懈的努力,在全国、省、市的各种体育赛事上摘取了多项荣誉,并且屡次打破纪录。
今年35岁的汪建生,出生在一个离安溪县城60多公里的偏僻小山村。从小懂事的他渐渐晓得自己与村里同龄孩童的不同,也明白了父母为什么总是背着他叹气、抹眼泪。
建生用手比画着告诉母亲:“我要上学。”直到13岁,他才进入安溪特殊教育学校,圆了上学梦。第二年,体育老师发现他极有运动天赋,便把他选拔到体育组,进行专门训练。
2001年,他参加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与健全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心潮澎湃,想争取个好名次。然而,也许是过于紧张,在起跑时,他的脚不小心扭伤了。这次比赛,他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他心里很难过。
失败过后,他告诉自己,不能灰心。他一下子也明白了很多,开始自觉挑战自己的心理素质,朝着一名专业体育运动员的方向迈进。历经了无数次汗水之后,汪建生出成绩了。2003年以来,在全国、省、市的各种赛事上,他共获得十多项荣誉,并屡创新纪录。由于他的突出表现,2005年,他被选入省队。2007年在第七届全国残运会获得五项全能银牌。2010年,他夺得第六届省残运会400米、200米、100米和4×400米四项冠军,且均打破纪录。2011年他参加第八届残运会,在撑杆跳高项目上以3.90米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去年,年近四旬的他仍夺得省第八届残运会400米、200米和4×100米三项冠军。
这一串串奖牌,凝聚了他青春的力量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不仅激励着残疾人,也让不少人感动。如今,他回归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他也有了更多照顾父母及老婆和孩子的时间。但汪建生说,他的人生征程从未止步。 (记者吴志明 文/图)
伍绿羽:心怀助残梦的“奋斗哥”
伍绿羽
他叫伍绿羽,今年35岁,出生时患小儿黄疸,留下了脑瘫后遗症,导致肢体三级残疾。但他没有放弃自己,自强不息,坚持学习写作。虽然双手不方便写字,但他却可以如弹钢琴般,熟练地在键盘上敲打出字符。他用亲身经历创作的散文《一百六十八级台阶》感动了无数人。如今,他在残联领导的支持下,筹建起“阿旦”工作室,一个为残疾人提供媒介交流的平台。
直至9岁那年,父母带着他上北京治疗后,他才能走路,可提到童年,绿羽总是轻描淡写地说“童年很快乐”,不禁让人泪目。
读完高中后,因双手不方便写字,他并没有参加高考。后来,在晋江英林中学校领导的帮助下,一封送至黎明大学的推荐信,让他得到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2010年至今,他都在残联就职,他以自己成长的经历与感受,用纪实文体,写下《一百六十八级台阶》,文章叙述了残疾人应树立“自信”才能“自立”的过程,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
经过几年的历练,2013年伍绿羽从办公室调到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主要配合同事做残疾人就业与宣传方面的工作。其间他经常鼓励残疾人带着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的信心,并现身说法开展工作。他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站不起来。”
策划、协助举办“晋江市残疾人代步工具图片展”、“残疾人辅助器具前沿科技产品视频展播”、“残疾人风采视频展播”、晋江市首届残疾人征文比赛……几乎每一年,他都有新的助残想法。6年多的时间,他共为500多名来咨询和办事的残疾人提供服务,受到普遍的认可与赞誉。
今年,“阿旦”工作室为筹备一个“心心阅读”残疾人亲子课程的项目已经忙碌了5个月。“坚持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绿羽说,他可以做的东西很少,有很多方面还需要其他人的帮忙,但会坚持带着不灵便的身体去探索残疾人的工作。 (记者张晓明 文/图)
叶原原:
叶原原(左二)
自闭症儿童就像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而泉州盛达自闭症儿童康复启能中心创始人叶原原,却用二十五年如一日的细心呵护,帮助这些“星星的孩子”再次开启人生的春天之门。
25年前,她接纳了一位被医生鉴定为多重残疾并伴有自闭症的小男孩。因为残疾,孩子被妈妈抛弃了只能由奶奶抚育,奶奶带他找了五所幼儿园都被拒收,最后找到她的幼儿园才被接收。在她的精心培育下,一个连医生都感到惊讶的奇迹发生了——原先不会走路只能坐和爬行的小男孩竟然学会了走路。“让星儿有家”的念头自此萌发。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2012年盛达自闭症儿童康复启能中心成立了。
为了让更多的“星儿”能够得到康复训练,叶原原除了坚持收取低学费且无需家长陪读外,对那些困难家庭及外来工家庭的“星儿”她还实行义务免费。与此同时,她还注意唤起广大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与参与,携手爱心团队共同哺育这些“星儿”。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星儿”和正常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从创办伊始,中心就坚持采取一对一的康复训练,积极探索开展“融合共享阳光”活动,实行推进阶梯式融合教育,为不同能力和特性的残障儿童提供不同阶梯的融合教育服务,让特殊儿童和幼儿园的正常孩子一起学习交流,帮助他们为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目前,在盛达自闭症儿童康复启能中心的精心康复训练下,开办至今接纳的86名特殊孩子中,已有12名特殊儿童融入普校顺利升入小学,18名幼儿到普通幼儿园学习,有5名语言障碍的“星儿”能与人正常交流,3名肢体障碍的能正常行走,39名自闭症孩子有明显的进步。
25年的坚守,也让她实现了人生信条:人的一生应该是有价值的,回报社会,多做善事,就是一个人的快乐所在。(记者张晓明 文/图)
闽爱志愿者协会:让残疾困难家庭感受人间大爱
闽爱志愿者协会
一个人、一群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并且定时、定量。在石狮,一支由“新石狮人”在2017年11月发起组建的志愿队伍,至今穿梭于当地贫苦家庭中,他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学、助老、助残、扶贫……他们以“闽爱”之名,以“周周必行,你行我行”的理念将志愿服务常态化,用微小平凡的举动,让困难家庭感受人间大爱。如今这支队伍也吸引了许多石狮本地的爱心人士和企业,他们一起用行动奏响了和谐社会的美妙强音,也让道德风尚之树更加繁茂。
彭田村一户多残残疾人家庭,“闽爱”志愿者们用爱创造了奇迹,把蔡某聪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大厦村程某龙,因身体残疾,成为植物人,在“闽爱”的细心帮助下,在去年的夏天终于开口笑了;港塘村一位82岁的阿伯,双目失明,“闽爱”从周周必行到后来的天天行,细心照顾了4年,后来圆了老人入养老院的心愿;洪窟村15岁男孩洪某灿,15年从未下地行走,在“闽爱”的帮扶按摩下,孩子奇迹般地可以勉强坐,也可以在搀扶下行走……
这些故事,只是“闽爱”志愿者帮扶困难家庭活动的一小部分。
一年半来,它从一支原来以“新石狮人”为主的志愿者队伍,发展为有不少石狮本地人参与的志愿者队伍,现有注册会员140多人,石狮本地人与“新石狮人”人数各半。以2018年为例,每周至少有3次志愿服务,每次服务时间4小时左右,每周有四五十人次参与。
去年5月18日,闽爱志愿者协会在“风雨同行,关爱残障,不忘初心,点亮石狮”主题活动暨服务体系提升启动仪式上,郑重承诺,将秉持“周周必行,你行我行”的理念,开启针对残疾人的常态化志愿服务。
“今天我们帮助他人,当我们老了也希望得到他人帮助,志愿者的精神要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希望以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人营造一个关爱老年人、困难人群的社会氛围,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目前,周周必行,持续97周;未来,周周必行,还将持续……(记者张晓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