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首火遍泉州大街小巷的《花开的街巷》,勾起了许多在外漂泊的游子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也唤起了不少泉州人的家乡情结。它的词曲作者及原唱是知名泉籍音乐人杨望。记者获悉,5月20日,由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泉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泉州市慈善总会、台湾中华海峡两岸身障文创艺术协会主办的“爱在刺桐 同心筑梦”第九届闽台残疾人文化周暨护残助梦慈善晚会将在泉州梨园古典剧院举行。届时,作为泉州市爱心助残大使的他,将以晚会特邀演出嘉宾身份到场献唱。为了音乐梦想闯荡18载,杨望的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泉州。□泉州晚报记者 张晓明
杨望将回家乡参加慈善助残晚会(杨望 供图)
北漂18年 魂牵梦绕是家乡
杨望出身军人世家,自小接受传统教育,毕业于名牌大学,却选择了音乐和自由职业之路。18岁离家北漂,为了音乐梦想闯荡18载,杨望的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泉州。他记忆中的泉州,一直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样。
那时候,会有货郎挑着担走街串巷,喊着“烧烧田螺肉碗糕”,外婆会买很多囤着,蒸得热腾腾、香喷喷地给他当早餐。印象最深的是府文庙的大榕树,那时候他就读的小学校舍不够,一年级的孩子们都在府文庙上课,周一到周六上午,还有周末的少年宫美术班,那棵茂盛的老榕树,承包了小杨望一整年的课间娱乐……
杨望说,小时候不懂,以为那是最触手可及的日常,却在离开后,午夜梦回,魂牵梦绕。几次回乡,杨望发现泉州的街巷古韵犹存,喧闹的西街文化氛围渐浓,并结识了许多热爱家乡的年轻人,从这些年轻人身上,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
2013年,他担任儿童科幻片《魔幻魅力》的执行导演,便说服总导演,来泉州取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虫寻埔村、林路大厝……一路把泉州美景送上了央视,这是他第一次推介家乡。
一首民谣 呈现最美思乡情
记忆中最美的泉州,一定要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等待了18年,杨望终于为家乡创作了一首音乐作品。
东西塔、钟楼、府文庙……听过《花开的街巷》的朋友应该都注意到了,这首歌里还穿插了闽南童谣,歌曲用了闽南语和普通话双语演唱。为何杨望要以《花开的街巷》来歌唱泉州?在外漂泊18年的他对家乡的变化有什么感触呢?
杨望从小就对音乐、艺术情有独钟,在高中就已开始作曲作词。大学时,他想考电影学院的表演系,最终被父母以不好找工作为由说服了。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后,杨望学的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但他还是不死心,毕业后,拍过MV、写过歌、拍过电影,2008年,他给歌手叶贝文作词,一曲《走天涯》让他进入大众视野。在音乐MV道路上摸索了10多年,杨望一直想为家乡创作一首音乐作品。
前两年,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北京呆的时间比在泉州呆的时间还长,对故乡的感情瞬间就涌了上来。2017年10月,杨望应常德旅游局之邀为常德市写歌,在回京的飞机上,浓浓的乡愁突然来袭。他为一个陌生的城市写歌,而做了那么久的音乐,却没有为家乡写过一首歌,这么想着,副歌的旋律便从心中流淌了出来,“走走咱厝的街巷,看看咱厝的人,这些年来是否变了模样……”他找空姐借笔,将这段旋律写在了弃物袋的背面,带下了飞机。
他说,那天他只是发了微信朋友圈,顺手转了几个同学群,没想到就这么火了。这是杨望第一次为家乡写歌,倾注了18年来他对泉州的所有思念,大概也正因如此,才能感动那么多人吧。
助力公益 当爱心助残大使
谈到为何想到回家乡担任爱心助残大使,杨望说,慈善是一种态度,不忘初心,不言放弃;只要你付出一点爱心就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爱才是可以包容一切的。
2016年, 杨望为公益微电影《煎饼·杰克逊》量身打造了音乐《一生陪伴》,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影片上映后在网络上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这首歌还获得了上海公益微电影节的最佳原创音乐奖。杨望提到这首歌的创作过程也非常有趣:因为接触过自闭症儿童,为了能够体会那种孤独,他独自开车,从北京出发,穿越六七百公里来到山东长岛一个偏僻、与外界隔绝的小岛,关掉微信和电话一周,第五天半夜在海边的一个悬崖上写出歌曲。
“只有怀着一颗慈悲之心,才懂得感恩。”杨望说,助力公益将是他这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们都在期待他能够有更多为家乡创作的歌。杨望笑着说,从去年开始,他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多,以前对家乡的关注没那么主动,反而是这两年对家乡的接触,包括很多人和事,让他迸发出了很多灵感。他希望以后不仅仅是创作民谣,会有更多形式的音乐来推介家乡。他也希望,能有机会为家乡拍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