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报到”——泉州共建“美丽路域”新探索(上)

泉州公路

春烟带雨,草木蔓发。家住泉州惠安的廖钦回乡探亲,车辆穿梭在国道324线上。一路行来,两侧的违章建筑、料场堆场等难觅踪影,各种“路边摊”、突兀的广告牌少了,路上的垃圾和坑槽也少了,集镇路段畅通无阻......廖钦心间满足感实实在在多了。

美丽路域,是实现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的应有之意。然而,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多年来一直是困扰各地公路管护部门的难题,廖钦所见一路“锐变”的背后,有何破题故事呢?

联而不合:“自家娃,看得见管不着”

公路,在泉州公路负责人郭根才眼里就像“自家的娃”。作为公路的一名“看护人”,曾几何时“自家娃,却看得见管不着”,让他记忆尤深——

2011年,福建省交通综合执法改革,泉州市公路局路域管理中的处罚、强制权被剥离,这意味着在发现侵占、破坏路产路权的案件时,没有处罚或者强制执行的权力,只能通过教育劝阻或行政命令责令停止、改正违法行为,在实际整治路域过程中往往需要等待综合执法人员前来查处。

路肩路面污染,乱堆、乱放、乱弃与占道晒粮、占道经营,倚路建房、乱设平交道口,非交通公路标志标牌随意设置,境内渣土、砂石料、木材运输超限严重……公路部门公路站点多、巡查密度大,这些问题最早发现,也最为“关切”。但是,责任与权力不匹配,“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

由是路域治理需要“借力”。各地公路部门探索联合执法,以期形成公路保护合力。以泉州非公路标志、广告牌专项清理活动为例,2015年,“借势”五年一度公路“迎国检大考”,政府、交通运输、公安、公路、城管、交通执法等部门协同作战“清牌”。这场由政府领导,各部门联动的战役,短短几天,就拆除1000多个违章广告牌。

然而,如此般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联生合力的协同执法,并不多见。“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尽管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已经多年,协同执法多时,现实中‘联而不合’,难以形成路域保护合力的问题依然不少。”郭根才无奈地说。

个中原因,长期在护路一线的“老路政”无不心中有数:

一是原有召集方式、督促形式主要是“由上而下”,政府吹响“集结号”,部门干活给力。然而,一线路域治理犹如千条线,大小事样样政府召集、监督执法显然不可行。

二是响应机制不健全。侵害公路路产路权及公路、桥梁安全畅通等问题,公路巡查当下发现,与执法部门沟通后,由于缺乏联合执法快速响应机制,联动迟滞,无法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信息沟通存在障碍。以往发现公路部件损坏,如路灯、井盖、水管等部件,或者诸如破坏、损坏、非法占用或利用公路和公路附属设施等违法行为时,需要公路部门将相关违法情况抄告当地交通综合执法机构,再经有关部门调遣才能解决,通常会有信息沟通“绕远路”,事件处置迟迟“不上路”的问题。

“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难点在“合力”,痛点在群众身边。然而一条路,把城管、公安、公路、城建、交通执法、电信、电力、移动等部门紧紧联系在一起,犹如九龙治水……有什么办法能把“九条龙”一起呼唤来实实在在发力呢?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