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5月3日讯 今年清明节前夕,石狮市祥芝镇积极引导民众破除丧葬陋习,推动文明丧葬,专门举行了一场骨灰集体海葬活动,在简短的告别仪式之后,来自石狮市海洋生物食品园区所挖掘的467具先人骨灰魂归大海。“希望通过集体海葬活动树立绿色殡葬的理念,宣传和推动移风易俗,得到更多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祥芝镇有关负责人说道。
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通过海葬不但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也支持了殡葬改革,推动移风易俗,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石狮市民政局殡葬管理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1998年石狮出现首例海葬后,海葬这一生态殡葬逐渐被石狮市民所熟知和接受。从1998年至今,海葬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全市已有9251具先人骨灰撒入大海,海葬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石狮市殡葬管理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1998年出现首例海葬以来,石狮每年都有市民、相关镇(街道)到殡葬管理所申报海葬,其中2018年度的海葬数量达到了最高峰,共实行海葬4506例。“这些海葬大多是为各级重点项目‘腾’空间而实行的海葬。”石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最大规模的海葬,便是永宁镇西偏村为支持泉州二重湾快速路石狮段项目开展的集体海葬,1013具先人骨灰“入海为安”。凤里街道大仑社区为支持狮仔山片区改造项目,以集体海葬的方式,将社区977具先人骨灰进行海葬;鸿山镇郭厝村、莲厝村、邱下村,将1949具先人骨灰集体撒向大海,为3号汽车产业园、鸿山镇中心幼儿园、石狮市应急水源等重点项目、民生工程让出了宝贵的空间。
“像海葬等绿色殡葬方式,节约又环保,是今后的殡葬趋势。”石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石狮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传统墓葬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使得子孙后代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海葬可以避免逝者和生者争地,节约用地。正因为此,近年来,石狮市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大力推广不占或少占地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鼓励市民开展海葬或者树葬、草葬等生态安葬公益活动。 面对日益短缺的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石狮市还于去年启动建设城市公益性墓园项目,规划建设墓穴2.6万位,可安放4.6万具骨灰,同时配套建设烈士纪念广场。据悉,待墓园建成后,石狮市将分散在全市各村(社区)的64座村级骨灰堂的2.8万具骨灰逐步迁入公益性公墓安葬。
除了集体海葬,近年来,也有不少石狮市民响应移风易俗,主动向石狮市殡葬管理所申请实行海葬。如石狮市首例海葬者、来自蚶江镇莲西村的101岁老人郭乌乞便是主动要求海葬,长眠大海。申请个人海葬的人员中,不乏党员的身影。如永宁镇第三社区的陈国胜老人,他生前曾两度被评为永宁镇“优秀共产党员”,临终前主动向所在党组织及民政部门申请海葬。
为鼓励广大市民海葬,早在2013年,石狮市民政局还联合住建、国土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对实行海葬、树葬的,给予一次性奖励补贴950元。针对近年来因城市建设、项目征地、拆迁改造等迁移坟墓实行的海葬数量逐渐增多,石狮市也专门出台政策,对每具骨灰除给予个人950元补贴奖励外,还给予组织者奖励,即单次组织海葬数量在50至100个的,由石狮市财政一次性奖励村委会1.5万元;数量在101-300个的,由石狮市财政一次性奖励村委会3万元;数量在301-600个的,由石狮市财政一次性奖励村委会5万元;数量在601个以上的,由石狮市财政一次性奖励村委会7万元。 (林富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