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荒地上崛起的科技高地

福建日报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

荒地上崛起的科技高地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王敏霞 摄

福建日报4月18日讯(记者 王敏霞 刘益清 通讯员 谢佩龙)“这里是荒地上崛起的科技高地。”提起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全程参与筹建的所长刘海舟说。

2013年7月,在我省和中国科学院深化科技合作协议框架内,泉州市和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签约共建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这一“国字号”科创平台落户晋江

位于晋江市世纪大道旁的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汇聚了国内外200多名高端科研人才,是智能制造领域我省唯一一个整建制、成体系的科研国家队。从建立之初,泉州装备所就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全球性人才引进,从德国、英国、法国、丹麦、澳大利亚等世界制造业发达国家的一流工科大学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引进科研人员,60多人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人才计划。

跟随机器人、基于力控的精密打磨机器人、智能识别分拣装置……17日,记者在研究所看到,多个实验室里都放置着先进的机械臂、检测平台等精密研发装备,科研人员正埋头整理数据。目前,研究所共有16个研发团队基于“优化人机交互、提升控制灵活性”开展实验研究。已有福建省数字化装备与柔性制造创新中心、福建省机器人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省级及以上公共技术平台。

围绕地方产业重大需求,研究所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和企业委托开发项目100多项,申请专利190多件,合作与服务企业200多家,推出智能电网系列装备、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等一批高水平技术成果并实现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依托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科学与技术福建省实验室正在加紧筹建。“智能制造学院计划2020年开始招生,至2030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0人。”刘海舟说,学院建成后将形成研究所、大学、国家实验室“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打造成产学研合作、前沿科学基础研究的综合性高端科创平台和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按照规划,近2年内我们将组建超过300人、20个研究团队,建设2至3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研发50项以上技术领先的重大创新成果,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科研与合作管理办公室主任胡明强说。

近年来,晋江先后引进中科院、中纺院等9大国字号平台,13个院士工作站和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态势。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化、数控化装备应用率达48%,区域创新创业指数位列全国县级第三,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晋江市科技局局长蒋家兴表示,将会出台政策引导这些研发平台深化产研合作,打通创新创业孵化全链条,孵化出新产业,培育新企业,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力。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