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古城 迎接春天
古城旅游人气越来越旺,西街游客服务中心开放后,迅速吸引大批市民及旅客前往游览。(陈起拓 摄)
泉州网4月17日讯 (记者 殷斯麒)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勇立潮头。而今,千年古城以“活”点睛、文旅融合,交响活化资源潮、激活业态潮,带来人潮如织、好评如潮。
统计显示,过去一年,由古城升温带动,泉州累计接待游客6659.88万人次,比增21.7%;实现旅游总收入1089.68亿元,比增29.1%,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前三。一年内,央媒超过三十次聚焦泉州古城;2016年和2019年,古城还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戏曲晚会。
活化潮—— 盘活资源 打造亮眼IP
挖掘文化、盘活资源,泉州古城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服务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成功打造的多个文旅IP,成为游客必到打卡的“网红”。
文化硬件“活起来”。位于西街裴巷内的小西埕,前身为原开元街道模具厂。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项目修缮加固旧厂房,聚集民宿、咖啡吧、书吧、原创市集等业态,深受年轻人喜爱。位于鲤城区崇福路247号的“东亚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由原中侨机床厂改造升级而来。“腾笼换鸟”后,成为展示东亚文化元素和高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
小西埕、“东亚之窗”文创园的转身,是古城闲置旧厂房改造文旅项目的缩影。近年来,立足文化资源、产业特色、商圈氛围等优势,古城积极盘活闲置厂房、土地,泉州美食城、“大寺逅”、新门街“三创园”、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三四期等,在保留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中,焕发光彩、激活动能。
文化软件“潮起来”。去年“五一”小长假,“温陵记忆·泮宫味道”古城匠艺市集暨非遗创新设计大赛,在金鱼巷和泮宫口精彩上演。3天里,271米长的巷子,吸引逾10万市民、游客。时隔5个月,首届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分文化艺术、时尚消费、闽韵生活、市集展览、音乐歌舞、综合节庆等八篇章,涵盖古城、辐射县域。一个月累计接待客流量超过215万人次。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润物无声”展览,通过年轻手艺人和策展团队,以年轻化的视角全新展示非遗文化,已持续两年举办超过百场。徒步穿越古城,每场都吸引上万人用脚步丈量的方式,耐心感受古城肌理,已连续举办三年。“古城讲解员”培训,把泉州文化和故事推到更广,装进年轻人的脑海心头,已连续举行四期,培养上百名民间文化推介员。
文旅IP“多起来”。守护传统,也要创新发展。古刺桐与锡兰国的海丝情谊源远流长。如今,美好的情缘仍在续写,中斯的民间渊源仍在继续。今年2月,“鲤城区海上丝绸之路交流平台”“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南亚研究中心鲤城区基地”“泉州市鲤城区锡兰文化促进会”揭牌成立,正成为泉州古城新的文旅IP。
活态潮——丰富体验 “路过”走向“住下”
在泉州古城,文旅融合,还体现在完善配套、激活业态,让游客在“眼耳鼻舌身意”的丰富体验中,从“路过”走向“住下”。
眼,极目就是最美泉州。今年正月,西街游客服务中心正式投用。这个多达三层的游客中心,放眼全国也不多见。一楼除提供游客综合服务外,还设置伴手礼展销中心,海峡两岸的文创产品和土产都陈列在架,满足人们“买买买”的旅游购物心愿。二楼以趣味性展示泉州文化元素。三楼的最美天台,一眼微缩千年古城的景观精华。
耳,乐音袅袅、古韵悠悠。将“南音阁”植入金鱼巷,每周四天,走进街巷就能欣赏音乐活化石的风韵。同样,通政巷的木偶常态表演、新门街的免费公益演出,演绎文化魅力,充实旅游“娱”的环节。
鼻,观音铁韵与精品咖啡各擅胜场。在茶店比米店还多的街巷中,引入包括德兰·书咖啡文化学院等在内的众多咖啡馆,丰富文化旅游业态,也让市民游客多了一重体验。
舌,古早美食与西式甜品各美其美。泉州不仅成立了老字号协会、小吃协会,传承、保护、发展传统美食,同时也以开放的心态,引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西式甜品,在布局街巷业态时有意识地统筹,让不同城市、年龄的游客,都能满足味蕾。
身,出行有多彩交通,留宿有民宿酒店。公交“小蓝”、电动社区巴士“小白”、共享单车“小黄人”以及即将面世的三轮车 “小红”……泉州古城独创的“多彩交通”慢行系统,让古城有氛围、游客多便利。而古城区内的20多家特色民宿,推广在地文化,也与酒店一道,让游客选择丰俭由人。
意,智慧旅游建设,让游客不用做功课,也能直奔泉州文化的内核,与历史人文撞个满怀。“欢迎来到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如今,在古城大街小巷的景点,游客只需拿起手机扫一扫,景点语音服务迅速即达,就好像一位名叫“泉州通”的导游随时随地相伴。
这样的古城,不仅激荡潮力,也散发难以抗拒的魅力。来自北京的青马姑娘,从游客,变成古城的创业者、常住者。城市设计师潘陶,首次与泉州结缘,就爱上泉州。泉州的朋友出差去上海,他动情地在朋友圈推广——泉州来人,有种老家来人的感觉。更多泉州年轻人,从游子到回归。知名泉籍艺术家吴达新在古城设立1915艺术中心,以一场场现当代艺术展览,为古城注入新鲜生命力、审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