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虎依然和往常一样,一有时间就往科研中心跑。 刘占昆 摄
中新网江西德兴3月15日电 题:江西一民营企业家投身“变废为宝”事业吁更多人参与
李丽丹 记者 刘占昆
德兴,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一个因矿而生的城市。这里素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美誉,已探明储量并开发的矿产达30多种,年产铜居中国之首,年产黄金居江南之首。
王金虎正是在这座城市长大的德兴人,从小跟着祖辈用土法炼金,养活了一家人。90年代他南下深圳打拼,小有成就后毅然返乡创业,一心将头埋进了家乡的尾矿堆里,在一堆残渣废料中挖出宝来。
返乡创业,投身“变废为宝”事业
2009年,在外打拼了15年的王金虎回到德兴,看着曾经为家乡带来无限财富的矿山资源,如今却变成了堆积如山的尾矿废渣。王金虎十分痛心,决心治理尾矿,将其变废为宝,减少家乡的污染。
说干就干!2010年,王金虎成立了江西一元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致力于各类尾矿、工业矿冶固废等二次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万事开头难,公司初创期,王金虎就经历了“企业融资难、人才引进难”的双重难题的考验。
由于成立初期公司规模较小,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很不稳定,因此当时大部分银行都不敢冒大风险贷款给王金虎,银行融资受挫的他只好通过增加股东、稀释股权的方法来融资。
公司成立后的几年里,王金虎将大部分的资金都用于技术研发和项目孵化上,当时的他已经做好了“三年内不指望挣钱”的准备,同时他也在一边做着矿产品加工贸易,从中获取一点利润维持经营。
但一直到第四年,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并且科研投入越来越大,王金虎有些慌了神。就在公司资金周转最困难的时候,政府向王金虎伸出了援助之手。
创新创业人才基金、产业基金、财园信贷通等惠民的产业政策犹如雪中送炭,极大地缓解了王金虎的资金压力。政府的产业基金就好像撬动金融产品的一根杠杆,为民营企业不断“输血”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
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人才引进问题却始终困扰着王金虎,“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很多有技术的年轻人更愿意去上海、深圳等一线或者省会城市,尽管公司福利待遇都很好,也很难吸引人才。”
后来,王金虎积极拓展思路,带领公司主动与江西理工大学、福州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用”培训基地,通过平台建设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专啃“硬骨头”,搞科研也会上瘾
“做尾矿的回收利用,就像啃硬骨头,想要吸取骨髓,你没有锋利的牙齿,是肯定不行的。”公司创办8年来,王金虎始终秉持“科技兴企”的发展理念,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引擎”。
他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技术研发上,成立了科技研发中心,组建了一支由中国科学院闻邦椿院士、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覃文庆教授、闽江学者印万忠教授等20余名海归专家学者为中心的强大科研团队。
科研的投入是巨大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又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就连进料机这种最基础的生产设备,也因为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尾矿粘性问题、垃圾分离问题,使得设备反复升级了五代。
从“土专家”到“洋专家”,从专业的院士、工程师到挖沙石的“老马”,都请过来参加研究,投入了几百万,最终才成功化解难题。
在这种“闯劲”的带领下,江西一元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先后获得国家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并荣获中国黄金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还建立了香屯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306尾矿综合利用处置基地,建成了年处理3000吨废硬质合金生产线和日处理300吨尾矿、年生产近9500吨金精矿的生产线。年销售额3个多亿。
面对如今可观的收益,王金虎付之一笑,但对于公司的科研成果他却引以为傲。“搞科研也是会上瘾的,我现在最期待的就是下一个新成果的出炉,就像在期待新生命的诞生一样。”
如今,虽然事务缠身,但王金虎依然和往常一样,一有时间就往科研中心跑,在啃“硬骨头”这件事上,他一直乐此不疲。
做方案解决者,呼吁更多人参与
如今,江西一元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含砷金精矿尾渣综合利用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当地二次资源回收利用中的示范企业。“从前大家一直怀疑尾矿的价值,现在我想用我的成功向大家证明,这件事我们是可以去做的。”
“现在的尾矿数量实在太多了。”王金虎感慨道,“有些大型铜业公司一天10余万吨的尾矿排放量就是我一年的处理量。”
王金虎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就德兴目前库存的尾矿数量来看,一元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规模即使再扩大100倍,仍要处理300多年。
然而这只是在德兴,如果放大到全国,需要处理得尾矿有多少,可想而知。再加上尾矿的大量堆存会带来环境、安全等诸多问题,因此尾矿处理是全国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尾矿就像是‘毒瘤’,只有大家共同参与,污染才会越来越少。”王金虎说。
9年前,从无到有,王金虎是一个开拓者;如今,变废为宝,他是一个践行者;未来,他将致力于做资源回收利用方案的解决者,让更多的人投身“变废为宝”的事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