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正进入最关键阶段,这三个问题必须搞清楚!
这是一次世纪谈判。
现在,这场谈判正进入最关键阶段。
表面看,磋商气氛还很不错,特朗普一些表态也值得肯定,而且,一个月之内,他已经两次在白宫见了刘鹤副总理。
但国家利益至上,谈判桌上,双方都是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甚至有时是疲劳作战、通宵达旦。
史无前例的贸易战,影响深远的世纪谈判。留给中美的时间都不多了。对可能达成的结果,肯定也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也不排除有各种误解乃至杂音。
但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有三个问题必须搞清楚。
问题一,备忘录取消的后果。
表面看,中美团队这么多天的忙碌,似乎都白忙了了。
因为外界此前普遍预计,这次中美贸易协定,主要以谅解备忘录(MOUs)的形式来体现,双方最近的谈判,应该也围绕着MOUs的具体文本来展开。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按照一些美国朋友的说法,2月22日,特朗普在白宫当场定调:要协议,不是备忘录!
戏剧性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特朗普总统:(中美第七轮贸易)磋商的成果,用什么表示?你们怎么定的?
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我们正在起草谅解备忘录。
特朗普:有没有谅解备忘录没关系,我不在意。谅解备忘录只不过是表明有这么回事。应该是协议。
莱特希泽:可以改过来,直接把谅解备忘录改称贸易协议(草案)。
特朗普:我要的是协议。
莱特希泽:OK……
很多人可能担心,美国说变就变,是不是提高要价呢。
担心有道理,毕竟特朗普的风格,跟以前的美国总统,确实不大一样。
但实际结果,换汤不换药。
莱特希泽当场就说了:这仍旧是同样的文件,只是不再叫MOUs,而是被称作贸易协定……
当初之所以采取MOUs的形式,是因为各国法律制度不同。在一些国家,贸易协定还需国会批准才能生效,这会就陷入冗长的法律程序中。MOUs则比较快速地规避了这些问题,也算一种国际惯例。
现在,MOUs没有了,但文本还是那个文本,只不过改称协议了。
至于实质影响,对中国来说,再强调一句:还是原来那个文本,该怎么谈还怎么谈,外甥打灯笼——照旧!
问题二,中美谈判中的“大豆逻辑”。
谈判还在进行中,一些实质性内容也逐渐释放出来。
比如,美国农业部长珀杜在推特上透露,中国这次承诺再购买1000万吨美国大豆,他为美国农民感到高兴。特朗普立刻转发了这条推特。
很多人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估计会觉得有点困惑。
在之前中美贸易战时,大豆是中国对付美国的“武器”,现在又承诺采购这么多,中国到底是怎么考虑的?
这里面,就有一个中美贸易战的“大豆逻辑”在里面。简单几点吧:
1,当初贸易战时,中国需要武器,那对不起,美国大豆,我们不买了。
2,其实,中国比需要石油还需要大豆,毕竟,中国一年缺口9000多万吨,90%的大豆,都依赖进口。
3,没办法,那就买巴西等国的大豆吧,自然价格也高了不少。
4,所以,从美国进口大豆,首先对中国有利,今年是猪年,猪更高兴,花同样的钱,可以吃到更多的大豆饲料了。
5,一句话:不进口大豆,是我们反制的需要;现在进口一些大豆,是谈判的需要,也是自身需要,也是向美国释放善意和诚意。
6,换句话说,大豆这张牌用好了,就是中国的一个筹码,筹码就是要用的。
所以,质疑中国进口大豆,其实大可不必。
进口大豆,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进口土地、进口淡水、进口资源。
而且,中美贸易不平衡是一个事实,中国每年几千亿美元的顺差,确实也不可持续,多进口一些美国的货物,而且还满足中国的需要,真不是坏事。
当然,如果美国反悔,那中国肯定会不客气,不再进口就是了。
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转型很困难,卖不出去就真砸手里了。那到时,美国人会更抓狂。
问题三,最终结果到底谁输谁赢。
贸易战没有赢家,这个常识大家都清楚。
因此,只要中美达成一致,当然前提必须是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合作解决问题,双方都可算做赢家;反之,双方都是输家。
当然,我也知道,肯定会有人计算,最终的协议,美国让步了多少,中国付出了多少,然后统计:到底中美哪个是赢,哪个是输?
我总觉得,首先要算一下,什么是中国最大的利益。
几个观察点吧:
1,特朗普原来最不满的,中国每年顺差几千亿美元,美国太亏了。贸易有买有卖,但如果太不平衡,确实也不可持续。因此,中国适当多进口一些美国产品,而且还是中国需要的东西,对中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2,到过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东西便宜,不管是牛肉猪肉,还是衣服鞋袜,同样品牌,有的价格只有中国的一半。如果中国消费者能够以同样的价格,在国内买到同样的商品,对中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3,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美国的低价优质商品进来,必然对中国企业构成压力,促使他们不得不降低价格提高竞争力。这种鲶鱼效应,对中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所以,还是昨天说的那几句话:
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看,这次挑战,对中国来说,何尝不是第二次入世呢?
美方提出的一些结构性诉求,乍一看似乎咄咄逼人,但仔细想想,很多又何尝不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正要做的?
没有入世,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没有这次挑战,中国就不可能这么深刻认识到自己短板;没有因此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
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挑战,看作危机,但更要看到其中的历史性的机遇。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改革进入到深水区,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有的时候,没有喘不过气来的压力,就不可能痛下决心进行壮士断腕式的改革。
中美关系稳住了,中国就不会失去战略机遇期。
当然,短期内,肯定有阵痛,就如同当年入世,肯定还是有不适应的。但从长远看,这么勤奋的中国人,有什么可怕的呢?
也许,若干年后回头看,我们还要感谢美国人呢!
当然,合作是有原则的。如果得寸进尺,漫天要价,那中国除了坚决顶回去,肯定别无他法。
那就只剩下“双输”一种可能,那就真是中美的共同悲哀了!
牛弹琴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