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灯市级传承人:父子秉持初心 传承花灯技艺

泉州晚报

父子俩巧手制花灯(陈英杰 摄)

核心提示

鲤城区花巷工艺大院8幢的花灯艺坊里,一年到头总是忙忙碌碌。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市级传承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林守明和儿子林伟忠的工作室,更是带徒授艺的泉州花灯传习所。16岁时,林守明便与花灯工艺结缘;自1985年起,他和妻子开始制作花灯,至今已有34个年头。其间,林伟忠从帮工到渐渐成为主力,再到带着妻子一同加入。去年初到今年元宵,72岁的林守明和45岁的林伟忠,共制作了六七百盏花灯。这些融合刻纸、针刺、料丝等多种工艺的花灯,陆续被送往台湾、厦门、漳州以及泉州市区、南安晋江五店市等地。□记者 陈灵

16岁成为学徒 携妻制灯34年

随着最后几批灯被送走,林守明才空闲下来,可以好好休息下。他们辛苦一年精心制作的花灯,已汇入各个地方的元宵灯海,供市民、游客欣赏。过段时间,他们又将投入新一年的花灯制作中。

“我小的时候,父亲是木雕艺人,每逢端午节,他给村里‘扒龙船’雕刻的龙头,栩栩如生。”林守明望着工作室仅剩的几盏花灯,回忆这些年来与花灯的种种,“到了元宵节,他就会做花灯,也特别好看。”受父亲影响,他对传统工艺产生兴趣。1963年,16岁的他成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的一名学徒,被分到竹编厂。当时,工艺大院汇聚了李尧宝等名家大师。竹编工艺与有骨花灯工艺相通,在竹编厂的学徒生涯,为他今后的花灯制作打下牢固基础。

1979年,林守明从竹编厂转到刺绣厂,次年,妻子转入刻纸厂,夫妻俩领了刻纸的活儿一块做,为花灯提供装饰。1985年起,夫妻俩开始制作整盏灯,没想到,一做就做到现在。

儿子耳濡目染 从小学做花灯

和林守明小时候一样,林伟忠也是从小耳濡目染,并渐渐对花灯工艺产生浓厚兴趣。10多岁时,他便开始帮忙。“他还在念书时,看我刻纸,就偷偷刻了一张,没让我知道,刻完后才拿来给我看。”林守明笑着说,“我一看,刻得真不错!”

但是,夫妇俩让儿子自己做选择,“孩子想做哪一行,家长强迫不来。”18岁时,林伟忠决定跟着父亲做花灯。他们共同设计并制作出料丝花灯、刻纸针刺花灯、造型创意座灯等各种类型的花灯,每年元宵佳节获奖无数。

进入花灯世界的二三十年来,林伟忠和父亲在沿袭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思索如何创新。“有一点美术功底便可以学做花灯,”林伟忠说,“但要做‘精’,需要长时间磨炼。”

坚持用心制灯 展现花灯魅力

父子俩数十载的用心积累,化作一盏盏璀璨花灯。精美的花灯吸引了各地订单和慕名而来学习制灯工艺的“学生”。这几天,他受邀到市区城基路做花灯非遗展示。过两天,又要到市区东海一幼儿园现场展示花灯制作工艺……

在父子俩看来,工艺大院是泉州优秀传统工艺技术的发源地,大院里的这个工作室是父亲带领儿子踏上花灯传承之路的起点。父子俩希望秉持初心,传承好泉州花灯技艺,同时也将泉州花灯的艺术魅力传播给更多人。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