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民生短板见实效 泉州“四心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感

泉州晚报

为深入落实《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泉州市推出“四心工程”,狠抓民生领域改革,补齐社会事业发展短板,努力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四心工程”推出一年多来,取得一系列实效。□记者 蔡紫旻

教育舒心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75%

实施教育舒心工程,重点解决教育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乡不均衡问题,以期高质量普及15年基本教育,各项主要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去年泉州市新增公办学位1.1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75%,在全省率先实现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县域全覆盖。

为了推动全市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市新增中小学学位1万个,179所中小学通过“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市级评估,省级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达39所,基本完成“全面改薄”五年规划。

卫生与健康暖心

13种大病报销比例在99%以上

实施卫生与健康暖心工程,主要是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大健康,重点解决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让群众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

“病有良医”首先要在硬件上“自我加压”。针对我市医疗机构床位短缺的问题,我市拟将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从“十三五”规划的5.3张,提高到5.86张。去年,市妇产医院一期开诊,老年医院完工,新增床位2550张。

医疗机构软件上的“暖心”变化,同样引人注目。通过组建市第一医院医疗集团,在石狮、永春、德化试点建设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我市所有三级医院建立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同时,我市继续深化全民参保计划,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住院实报比例分别达75.47%、54.41%,城乡居民医保待遇提高近9个百分点,医疗救助对象救助比例由原来8%左右提高到14%,13种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9%以上,较大缓解了大病患者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养老贴心

新增养老床位数3840张

通过实施养老贴心工程,我市着手优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面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融合发展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去年,全市新增养老床位数384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4.2张,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街道和重点乡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成46所,覆盖率已接近七成。同时,建成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1180所,覆盖全市57.4%的行政村。

突出市场化运营,我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培养孵化专业化服务组织,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实施“互联网+智慧养老”,探索养老新模式,15万名老年人受益。

医养深度融合,也让更多老年人受益。目前,全市有15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场所;41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家庭医生,满足了“小病在社区卫生院治疗”。

民生基础设施安心

构建“公交+慢行”交通方式

实施民生基础设施安心工程,突出的是“扩容提质”,坚持规划统筹、适度超前,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增强城乡综合承载能力,让人民享受美好生活。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令百姓出行更加便捷。福厦客专、兴泉铁路、泉厦漳城市联盟路、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等加快推进,泉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投用,我市“快进快出、互联互通”区域交通网正在持续升级。通过构建“公交+慢行”交通方式,打造公交“小蓝”、社区巴士“小白”、自行车“小黄人”等“多彩交通”。

不仅如此,民生基础设施安心工程的实施,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优美。我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批重难点项目顺利完工,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主要流域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了97.1%。

在倾力实施“四心工程”过程中,城市的文化也变得更加兼容并包。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加速古城提质、新城集聚,海丝基因在全域绽放。而通过深化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务,去年我市建成“百姓书房”7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4个。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