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泽院士:“科研路上没有休息站,只有加油站”
【新春访名家】
对中国工程院张英泽院士的新春走访,是从他所在的河北省骨科研究所走廊里展示的一排医疗器械产品开始的。这是他历时40年发明的系列“张氏牵引复位器”。
66岁的张英泽满面春风,拉起记者的手,没怎么寒暄,径直向我们介绍起这些医疗“神器”:“我这是40年磨一剑,中间还有10年左右的瓶颈期。最初是采用髋部作为反牵引力,但软组织不能耐受反牵引力的压力,这个问题难以破解。我几乎每天都在琢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历经10年,终于在一夜之间茅塞顿开。把钉子钉在骨头上不就得了嘛!骨与骨作为牵引力与反牵引力,不但牵引力大软组织还不受力。经过不断地改良实验,发展到第8代时,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一器械相比于从国外进口的牵引床,每年能为国家节省医疗开支10亿元以上。经过进一步完善,现在已发展到第9代了。”
张英泽顺手拿起他发明的“金钥匙万向骨折复位器”向记者演示说,这种复位器采取微创送入导针,多轴向可调节,即便骨折错位距离较远和多段骨折,也能顺利对接复位。这让记者叹为观止。
张英泽曾任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第三医院院长、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他是我国骨科创伤领域的领军人,是我国创伤骨科微创诊疗理论和技术创新、研发与转化的首倡者和重要推动者。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一直致力复杂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研究、创新与转化。迄今共主持国家级和省厅级课题37项,其中科技创新与转化重大项目,获得1600万元财政资助,这是唯一一项以医院作为承担单位的国家重大成果转化专项。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7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杂志发表220余篇(单篇最高IF 17.686)。主编、主译学术专著32部,其中《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第1版和第2版以及《临床骨折分型》分别被德国Thieme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购买版权,译成3部英文专著在全世界发行。以第一发明人和专利权人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15项获注册证并转化,其中3项同时在美国FDA注册。主持撰写、解读《四肢及躯干主要动脉损伤诊治指南》等3项指南。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河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
多年来,张英泽执着于骨科医疗事业,坚持教学、科研、临床、管理“四不误”。担任院长期间,他白天忙于管理工作,有时凌晨5点就赶到医院为患者做手术,至今保持每年300多例的手术量。从院长岗位上卸任以后,他仍然每天早晨7点多就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科研工作。他风趣地说:“在科学研究的路上,没有休息站,只有加油站。做院长时,我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科研。2017年卸任院长后,我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科研上,所以我的论文、专著和发明数量比原来更多了!”
临别,张英泽为我们欣然题词:“知识分子精神家园,光明日报越办越好!”“祝光明日报读者新春愉快、幸福安康!”
(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