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纪事:2013年泉州荣膺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晚报

2013年8月26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过两轮激烈的角逐,当泉州最终以0.07分的优势超越苏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时,全场沸腾。“这是全体泉州人民的荣誉!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时隔数载,回忆起整个历程,“东亚文化之都”申报团队的成员们依然心潮澎湃。□泉州晚报记者 谢曦

准备工作精雕细琢

泉州市文联副主席蔡湘江清楚地记得,那是2013年的一个傍晚,他临时接到了电话开会通知。“说泉州申报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入围第二轮,几个人议一议,看陈述文本要怎么弄。”

一个想法在蔡湘江脑海中闪现,“在1991年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的全景地图上,一条红线自泉州起蜿蜒前行,串起韩国釜山、日本大阪,勾勒成一个圆弧圈,不正是东亚文化圈的缩影吗?这正说明了泉州在海丝中的重要地位呀!”

几天后,在庄府巷的老机关大院再次召开会议。“联合国设立的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的富集区、核心区”……大家集思广益,罗列了一下有利条件,准备着手从几个方面去组织申报陈述、视频。“当时的市委书记黄少萍亲自参加了会议。会上,围绕市委‘一把手’要不要亲自去北京作陈述、答辩,大家也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蔡湘江说,“会上甚至还考虑过答辩时的着装,是否采用最具特色的惠女服饰等问题。”

从接到入围通知到赴京作陈述,准备时间不多。为了在10分钟的陈述时间里最有力地展示泉州,各方面积极配合、申报团队成员全力以赴,“大家好几次连夜在市图书馆里开会,陈述文本、短片改了无数次……”蔡湘江说,终审前夕,黄少萍提出,把三位中央领导关心指导泉州文化的影像加入短片中。于是,江泽民主席吹奏泉州南音乐器洞箫、胡锦涛主席舞动泉州提线木偶和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建省长时观看南少林武术及白鹤拳表演的照片被连夜调送进京。“正是这样的不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有了后来泉州底气十足的陈述和展示。”

竞争激烈信心满满

尽管做了精心的准备,但现场角逐的紧张激烈程度,仍令申报团队成员备感压力。

这种压力,源于泉州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苏州、杭州、青岛、济宁、西安、咸阳、武汉、黄山、桂林。“泉州的对手中有4个副省级城市、3个古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城市影响力,都声名赫赫。”申报团队成员、时任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陈惠平回忆,当时的文化部部长蔡武在会见入围城市代表时曾表示,这10个城市都够条件当选“文都”,但很遗憾要PK掉9个,只能选择1个。

大家的信心没有动摇——“我们已经做了最充分的准备。”终审现场,其他入围城市上台陈述的均是市长或副市长,唯独泉州由市委书记出征。

2013年8月26日下午2时许,角逐开始,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全程监督,15位评委当场评分亮分,让现场更加紧张激烈。苏州第二个上场就斩获88.85分,直到第九个城市结果出来时,都遥遥领先。

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请给泉州一个机会,让海内外3000万泉州人为东亚文化献力!”泉州压轴登场,以诚挚的话语,深深打动在场的评委。

等待报分的3分钟格外漫长。最终,大屏幕上跳出了一个数字——88.92!全场最高分!

泉州赢了!

相关报道

泉州成为文化部 对外交流典型城市案例

如果说,当初的折冠是“偶然中的必然”,如今细细梳理,泉州为东亚文化之都所作的承诺,正一一兑现。

以持续一年的文都活动年为序,围绕“东亚意识 文化交融 彼此欣赏”主题,泉州、光州、横滨不仅借文化“握手”,共同提炼“亚洲价值”,更深度拓展交流合作空间,开启三国城市外交之门。

一年间,三地代表团抓住一切机会深入交流,中韩日26个交流项目被写入三市文都规划。融汇了音乐节、艺术展、夏令营、文化周、创意集、嘉年华、元宵灯会、三国论坛等形式的文化“大餐”精彩亮相,既带给市民强烈的自豪感和获得感,也牵引着跨越千山万水的情谊。

“泉州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文化的高度重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以及锲而不舍地为文化建设所作的努力。”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陈惠平说,“文都”活动年结束以来,泉州延续承诺,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进市公共文化中心、百姓书房、市图书馆少儿分馆、24小时街区图书馆建设,启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项目,持续深化“万千百十”文化惠民活动,把文化惠民贯穿始终。

以“文都+海丝”的叠加模式,泉州进一步擦亮“东亚文化之都”这张烫金名片。“‘海丝’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市,迄今已举办了三届,三届艺术节我们都邀请了光州和横滨的代表团莅临泉州共襄盛举。”陈惠平说,尤其是近年来,泉州以文塑城,以文兴城,通过申遗提升城市品质,通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率先开展生态连绵带建设,加快古城提质、新城集聚,建设“海丝”重点门户城市,以或古典、或现代的“身姿”,向世界传递着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2018年4月,中宣部委托文化部外联局组织调研组到泉州调研,以泉州为典型城市案例,总结对外交流的实践经验。”陈惠平说,在“文都”交流实现常态化的基础上,下一步,泉州将按照文旅部“扩大开放、提升交流、留下遗产、造福民众”及加强东亚文化之都后续交流的要求,积极参与“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建设,主动参与“东亚文化之都”“欧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之都”等各城市的交流合作、友好往来,全面提升泉州文化影响力。(泉州晚报记者谢曦 通讯员陈少波)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