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业更专业——来自泉州实验中学的系列报道(五)

今日泉州网

泉州实验中学——一所令人向往的学校系列报道之五

让专业更专业

记者 谢玉燕

去年的一天,泉州实验中学副校长郭琦昭,接到了某县进修学校的求助电话,说原邀请市教科所老师去开设示范课和讲座,结果临时有事全部取消,希望实验中学派人支援。

不巧的是,恰逢实验中学初三级的骨干老师,要么出差,要么被抽去出考卷,无奈之下,郭琦昭副校长只好请段长从青年老师中挑了3位优秀老师前去应急。

几天后,讲座结束,进修学校的校长反馈说:3位老师的讲座效果非常好。会后,很多听课老师都留下来围着他们研讨交流……

“这三位老师的年龄都在30岁左右,有的来实验不过4、5年或刚带完一届毕业班,新教师来校后成长都非常迅速。”郭琦昭满脸自豪地告诉记者。

据统计,创办仅十余年的实验中学,现有专任教师400人,其中85%以上为中青年教师,教师平均年龄35.3岁,50%以上为中级以上职称。

都说,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校,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记者惊讶实验师资队伍之余,更好奇学校培养教师的诀窍。

让专业更专业——泉州实验中学一所令人向往的学校系列报道之五

教学观摩月活动,不仅有学生,还有许多前来观摩的老师。实验老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来自学校氛围的营造。图片来源:泉州实验中学提供

诀窍一:机制活,专业成长更有序

用制度规范、调动老师积极性,防止职业倦怠

众所周知,因为手捧“铁饭碗”,公立学校的老师用不了多长时间,很容易就产生职业倦怠。这一点,从公立学校出来的吴琴玉老师深有体会。偶尔与过去的老同事、老校长联系时,总能听到他抱怨,很多老师不愿意带高三毕业班。

在实验中学,记者却发现另外一番景象。就拿吴琴玉老师来说,自2006年进入实验中学以来,除了正常的教学、带班,她还要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诸如说课比赛、片段教学比赛、技能比赛等。“学校给予了各种各样的平台,推着老师上进成长,实在懒散不起来。”在她看来,实验老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更多的来自学校营造的浓厚氛围,来自同事之间的你追我赶。

借助民办学校机制活的优势,实验中学较好地规避了教师的职业倦怠。这一点在评聘分开制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实验中学规定,一级和高级教师的聘用周期为四年,期满就得重新考核。“一旦产生职业倦怠,或者稍有放松,下次就有可能聘不上,或者降级聘用。”实验中学办公室洪凯主任告诉记者,“在实验中学,劳动关系的聘用、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要比公立学校的规定来得更严格。但这种严格并不是为了限制老师,而是为了用制度来规范老师的成长。”

 课后,新老教师在教室一角课后交流。图片来源:泉州实验中学提供

诀窍二:平台优,专业成长更健康

借助名师工程,培养骨干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

名师支撑名校,名校造就名师。对学校而言,一名名师就是一笔财富、一个航向标、一座动力无线的“核电站”。

为了培养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群体,引领整个教师队伍成长,自创办以来,实验中学一以贯之大投入。以名师培养为例。

2010年,泉州市颁布中小学生名师培养工程计划,然而分配到每个学校的名额却是僧多粥少。

名额有限,机会无限。为了创造更多机会加快名师的培养,实验在市级的标准上,出台了更为严格的校级名师培养计划。此间,不论是校级培训还是外出培训,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如今,学校已经完成3期69人的名师培养,现正着手第4期的选拔。

“名师工程是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性工程。”这是参加完第三期校级名师培养后,吴琴玉老师最大的体会。在培养计划中,罗列了很多考核指标,比如市级公开课、CN论文、县区级以上课题等,认真把这些做好,专业素养可以得到很大提升。同时,在培养期里,通过外出学习以及和其他老师的交流互鉴,进一步拓宽了教学眼界。通过“名师工程”,以名师为龙头,带动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名师脱颖而出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学校形成一股浓厚的人人争做名师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带来的是老师对学校更多的归属感、身份认同感。

让专业更专业——泉州实验中学一所令人向往的学校系列报道之五

机器人社团活动。图片来源:泉州实验中学提供

“实验中学的工资并不是最高的,但在这里,只要有能力,不会因为与领导关系处理不好或其他原因而被否定。”对吴琴玉老师而言,对实验的归属感,正是来自学校良性的竞争氛围。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来学校第二年,因为怀孕要休产假,离开学校的那一天,有个学生从教室跑下来,抱了她一下。吴老师瞬间泪眼盈眶。“书教得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在家长中有口碑,也很容易得到学校认可。”

“有人的地方都有矛盾,但在实验中学,和同事们相处,感觉还是很舒服的。”吴琴玉如此形容。她说,平时,同事们稍有闲暇时,都特别愿意呆在办公室里拉拉呱儿,闲聊两句。这样的氛围,让人心情舒畅。

魏献策校长乐见于此,他这样评价他的老师队伍,“在实验中学,老师之间肯定有竞争,但我认为,这样的竞争是良性的、是正能量的。”

在竞争、规矩与宽容之间,魏校长颇为用心地在拿捏着。一所学校,不能没有制度,没有规矩,比如,实验中学规定,老师上课不能迟到,上课不能手机响,一旦发生就被认定为“教学事故”。一次扣500元不说,年终整个损失将是上万元。魏校长说,学校的规章制度所约束的,更多的是一些行为底线。其实在学校这样一种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依赖的还是老师内心的原动力。所以,魏校长在管理老师时、特别是在对问题老师的处理上,更多的是“高高地举起,轻轻地放下”,严格要求,宽容相待,宽严相济,有情操作。也许正因为如此,魏校长在老师心目中博得了“公平”的美名。

让专业更专业——泉州实验中学一所令人向往的学校系列报道之五

新老教师结对子,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教研经验。图片来源:泉州实验中学提供

诀窍三:模式新,专业成长更快速

通过磨课、集备、结对子,提升培养速度,优质教学质量

“教师是一种不太允许大器晚成的职业。因为一个老师大器晚成,不知道会有多少学生被耽误。”这是实验中学曾志彬副校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帮助中青年教师缩短“适应期”,尽快突破“高原期”,早日走向“成熟期”,实现由新手到能手的转换,实验中学可谓不遗余力。

不久前,洪凯老师的结对子老师,为了举行一堂教学观摩公开课,与他磨课了一个多月。这期间,除了主题的选择、素材的准备、线索的梳理,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教学细节上:教态是否得体到位;语言够不够精炼、有无错词病句;表达顺畅到位与否、甚至提问是否有效……

公开课结束后,根据听课老师的点评意见,她与结对子老师就课堂如何更加优化又磨了几天。整个过程,让这个刚进学校不久的年轻女教师,直呼“亚力山大”,甚至“为了一堂课,脸上长了不少痘痘。”

并非学校有意刁难这位老师。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要为这么一堂公开课,磨上个把月,在实验中学已司空见惯。

不仅如此,学校教研组还要为此举行集体评课、议课。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通过反复的磨课、评课、议课,让老师充分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明确教学组织中的亮点和缺点,教师的成长非常快。”林碧辉副校长发现,所有刚进校的教师,只要经过一堂公开课,成长与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说,“磨一课”是奠定实验老师成才的基础,那“扶一把”便是引导青年教师和刚入校教师上路的“助推器”。通过传帮带、结对子,让全校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喜人局面。

集体备课制,就是最好的体现。

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单打独斗地备一本书的内容,费时低效不说,还难免顾此失彼。然而,集体备课制,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主持,一人主备,其他轮流补充。在这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弥补老师专业之间的层次落差,还能通过集体的智慧把教学质量最大程度地优质化。

让专业更专业——泉州实验中学一所令人向往的学校系列报道之五

新老教师在办公室里磨课、议课,进行教学探讨,结对子更是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图片来源:泉州实验中学提供

“在集体备课中,实现资源共享,把每个老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形成集体的战斗力。”曾志彬副校长表示,这是一种最接地气的老师培养方式,老师在一线真真正正的手把手传帮带,新老师得以快速成长。

不仅是促进新老师成长,结对子的过程,无形中对老教师也是一种激励。“新老师要听你的课,总不能随便乱上。新老师要出卷子,总不能随便给予评价。”洪凯老师笑着说。

在他看来,结对子更是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前段时间,新老师林孟琪上了一堂高一年的数学课。课上,他将一款最新的软件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把枯燥的数学变得形象生动,易学易懂,这让前去听课的同组老师连连赞叹:“原来数学课还能这么上!”。

“新老师可以从老教师身上学到经验,同时,老教师也可以从新老师那得到很多启发,比如他们的思路、眼界,乃至大学最新的理念。”林碧辉副校长也深有同感。

名师支撑名校,名校造福社会。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验中学“让专业更加专业”的名师培养路径,才是她更重要的内核与灵魂。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