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千年古城的精神传承

瞭望

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及附近传统闽南民居 宋为伟摄/本刊

千年岁月沉淀,泉州这座城市获得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从辉煌、沉寂到复兴,涌动着一种令人着迷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气度。

泉州既开放又传统。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图景。福建的海岸线曲曲绕绕,泉州人从小听着海的声音长大,骨子里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开阔大度;另一方面,主要由中原移民南迁而来的泉州人满怀根的意识,近乎执着地坚守传统,其他地方很多已经消失许久的习俗礼节,在这里依然拥有强大力量。

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9年保持全省第一,是抚脉福建发展的“指标”城市,又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和现代的双重光芒在这里闪烁。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打开泉州的方式。解读这古老又年轻的城市,离不开开放包容、爱拼会赢和永不止步等关键词,这是泉州链接历史、触摸现在和赢取未来的核心基因,是新时代泉州百舸争流、借海扬帆、再度启航的精神密码……

开放包容的精神气度

泉州是一个和谐包容的城市,其生动写照就是涂门街。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老街,分布着清净寺、孔庙、关帝庙等13处宋元“海丝”文化遗存。而在开元寺里,大雄宝殿前月台与后回廊上的印度教石刻,在历史长河中与佛教和谐相融。

“泉州作为世界多元文化宗教展示中心,一直秉承包容、开放的精神气度。”泉州古城办副主任黄团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千年前,外国客商赞叹泉州多元文化融合的盛景;千年后,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多种信仰依然在泉州和谐共存。

2018年春节期间,艺术家蔡国强带着纪录片《艺术怎么样?》回到家乡泉州举行讲座。穿梭在多元文化之间,他对泉州的精神脉络有深刻的认识。“小时候我常在泉州东西塔前写生,得到泉州开放文化精神的哺育。泉州一直影响着我。这座特别的城市里,不同的宗教文化和谐共存,同时泉州人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风格。”蔡国强说。

泉州人具有海一样的胸怀,这里处处留存海的印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记载着这个城市“海纳百川”的“前世今生”;市区西北约7公里的九日山上有记录船舶航行的“祈风”石刻;童谣里传唱着“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要娶某”的故事;泉州的晋江、惠安等地,至今还有很多丁氏、郭氏的阿拉伯后裔……

学者谢重光认为,泉州在福建是最具海洋文化性格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海洋文化性格最鲜明的地区之一。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民,走向世界;从世界走进来的人民,走向这里。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同胞,约有900万。

另一方面,泉州人“根”的意识十分强烈。在九日山上,有一株奇特的“石榕”。泉州九日山文物管理所原所长胡家其说,当初飞鸟把榕树种子撒在石缝里,种子扎根其中,并努力发芽,年复一年,根渐渐爬满巨石并把它包裹起来,成为一景。

朱熹曾为泉州开元寺题词“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有人曾以“半城烟火半城仙”形容泉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带有某种不随时光折损的“古意”。跨越千年的西街里,小贩熙熙攘攘,其中常能听到熟客寒暄、攀谈,带着城市的温度和人情味。

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说,作为中原移民,泉州人的文化里有一种“慎终追远”的牢固传统,在不停的迁徙中,人们通过宗祠、族谱铭记自己来自何方,在敬宗睦族、事鬼尊神的一系列仪式中强化“根系”与“乡愁”。

“爱拼才会赢”的闯劲

从泉州湾南岸的石渔村,走出了福建省第一家民营集装箱物流上市企业安通控股。公司董事长郭东圣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40年间,从父辈的一艘小舢板,发展到如今拥有49艘3万吨级以上的巨轮,公司航线延伸到泰国、越南、菲律宾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与改革开放同龄的郭东圣,从小在“海”的氛围中长大。在石湖港,海边人讨生活靠的是一种精神。“像以前那种一两百吨的木船,一艘船没了,可能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男性劳动力就没了。但第二天,别家的人还是要继续出海,无惧无畏。”他说。

海总是给予冒险者更多馈赠,不管是渔获还是珍宝,这鼓励了泉州人敢闯、拼搏、不服输的个性。“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传唱世界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成为泉州人坚信不疑的人生信条。

从现实层面来说,不拼不行。泉州耕地稀少,“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很多晋江企业家们回忆创业缘起,免不了叹一句,“真是穷怕了!”

安踏公司创始人、荣誉董事长丁和木说,“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我得养家,不想再让家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机遇不等人,我必须抓住改革开放的机会!”

一开始并不知道该做什么行当,他们只能不断尝试,寻找突破口。因为农业产出不够,泉州人很早就学会了做买卖。盼盼食品集团董事长、总裁蔡金垵初中时就开始卖茶叶,后来卖过紫菜、木耳、瓜子、桂圆干。上世纪80年代,他到天津一个商场推销紫菜,突然听到柜台边一个孩子在哭,原来孩子吵着要吃虾条。蔡金垵眼前一亮:虾条这么热销,做休闲食品有商机。

利郎(福建)服装有限公司总裁王良星回忆,2008年至2012年间,服装行业出现库存积压危机,“我们直营亏损最高达1亿多元,大家问奖金发不发,我说发了增加亏损,不发人就跑光了。于是咬牙发奖金,坚持了下来。”

食品、衣服、鞋子、卫生巾……泉州企业家围绕着老百姓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靠着敢闯敢拼的劲儿,靠着敏感的商业发现力,闯出了一条路。

永不止步的进取意识

“马云不折腾还是个老师,林孝发不折腾还是个农民。”九牧厨卫董事长林孝发信奉“折腾”哲学。大约10年前,林孝发在公司提出“百亿九牧,百年九牧”的口号时,大家都以为他疯了,当时公司规模才十来亿,而去年九牧真的做到百亿,让所有人始料未及。

伊姆乐(上海)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现义说,“完全想不到,20多年间,林孝发就达到了欧洲同行花了上百年时间才达到的水平。”

1996年,林孝发“阴差阳错”进入李现义视野。当时李现义到泉州南安探访一家小有名气的卫浴企业,即将离开时,当地人顺口说山上还有一家做卫浴的叫九牧。于是他花了2元钱打了一辆摩的,沿着土路上山找到了一个小作坊。“小作坊没几个人,林孝发自己骑着摩托车,后座上载着一大袋水龙头。”

“2004年前后,在家底还只有几百万时,林孝发能拿出其中三分一去进口设备,这是很多老板都不肯做的。”李现义说。

林孝发的个性,在泉州人身上很典型。他们不仅“爱折腾”,而且“会折腾”,正努力把自己“折腾”成“世界第一等”。

12月7日,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发了一封公开信,告诉集团同事们,安踏集团携手其他投资方组成的财团正式向芬兰体育用品集团亚玛芬发出收购要约。

在信里,他坦承“连续几天我都彻夜未眠”“最近也有很多人问我,安踏集团现在发展得非常健康,日子可以过得很舒服,为什么还要折腾?”等等。

安踏体育目前市值规模为国内体育服装品牌龙头,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耐克和阿迪达斯,成为第三大运动品牌。

今年8月,安踏体育在香港发布安踏集团2018年上半年中期业绩:收益超过百亿人民币,增长44.1%,创造了安踏赴港上市11年以来的最佳“期中”答卷成绩。

与国际品牌往中国三四线城市“下沉”相映成趣的是,这几年安踏不断往中国一二线城市“上升”,如今正努力代表中国体育品牌走向全世界。

这是丁和木当初创业时无法想象的场景。当时他变卖家中一切可以换钱的东西筹了1000块钱,和20多个人一起合作创办家庭作坊式的鞋厂,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摸着石头过河”。

和丁和木一样,很多泉州企业家的起点很低。这个月刚刚庆祝上市20周年的恒安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许连捷说,我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当时我小学都没毕业,但在我们合作团队里算是文化水平高的,其他人几乎都是文盲,普通话都说不好。

“我一直感恩遇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人生的价值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突破成长的边界。”在“创业新十年”,丁世忠在公开信里号召员工不忘初心,为实现“成为受人尊重的世界级多品牌体育用品集团”的梦想而砥砺前行。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行业第一,而且是世界第一。”蔡金垵说,闽南话说“输人不输阵”,泉州企业家就是有不断攀登进取的基因。

12月6日,在“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2018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年会”上,蔡金垵获评中国食品工业40周年功勋企业家。颁奖词特别提到,盼盼已成功跻身亚洲品牌500强行列。

作为企业家,蔡金垵非常善于学习。他在全球各地出差,带回的行李中,肯定有各种食品。“我喜欢研究食品的工艺和口感。这种爱和专注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走火入魔。”

探索永不止步。2016年,针对企业家二代传承接班问题,晋江市委市政府策划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领航计划”,连续三年从上万名民营企业家中挑选“种子选手”,培育新的商业领袖。

福建陆地港集团总经理李子兴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有些年轻人为了公司发展,一年飞行两百多趟,这样全力做事,我们晋江人觉得这才是酷。行业发展,一枝独秀是不够的,应该整体提升,携手做世界‘第一等’,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许雪毅 黄鹏飞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