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足干劲 主动作为 奋力推动南安高质量赶超发展
中共南安市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
王春金代表十三届市委作报告 提出明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中共南安市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市人民会堂举行。
市委书记王春金向大会作报告。
海丝商报12月19日讯(记者 苏明明 黄奕群 文/图)18日,中共南安市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
南安市领导王春金、林荣忠、张桂森、黄永俊、洪顺昌、吴跃达、吴忠溪、张瑞平、张小红、黄景阳、李岩华、王连赞、张纪伟、袁有成在主席台前排就痤,泉州市纪委监委有关领导列席会议。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大会应出席代表377名,实到代表353名,符合法定人数。
南安市委书记王春金代表中共南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鼓足干劲主动作为奋力推动南安高质量赶超发展》的报告。
报告指出,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超乎寻常的挑战,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新担当新作为的动力和激情拼搏奋斗,持续抓作风、严治党,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持续固实体、促转型,产业质效不断提升;持续激活力、拓空间,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持续快攻坚、大投入,城乡建设成效显著;持续强整治、优环境,绿色理念渐成共识;持续惠民生、保稳定,人民生活有效改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绩,现代化新南安建设加快推进,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报告提出,2019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省委、泉州市委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转型升级、先行先试、区域统筹、绿色发展、共建共享,鼓足斗志、主动作为,奋力推动南安高质量赶超发展。
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8%,力争更好更快些。
大会指出,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始终坚持聚焦聚力、苦干实干、创新创优、合拍合心等四方面工作要求。要抓好六方面工作任务: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特色鲜明的“三农”体系;大力推进转型升级,打造实力强劲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进先行先试,打造能量充沛的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区域统筹,打造协调联动的城镇体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态体系;大力推进共建共享,打造和谐幸福的民生体系。
大会强调,顺利实现明年目标任务,党的领导是根本,干部队伍是关键。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八个坚定不移”要求,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突出政治建设,把牢赶超发展大方向;强化理论武装,拧紧思想建党总开关;树立正确导向,激发干部队伍精气神;着力强基固本,锻造基层党建强筋骨;坚持从严从实,打赢党风廉政持久战。
美好前景催人奋进,赶超发展时不我待。大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泉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坚定不移地朝着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大会由南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林荣忠主持。
大会审议通过了市委报告、市纪委工作报告、代表提案提议审查情况报告,并对《常任制(试行)》运行情况报告和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报告予以审议。
大会召开期间,党员代表围绕南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立足南安市情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向大会提出了宝贵的、富有建设性的提案提议。大会共收到代表提出的提议93件,加上提案转为提议7件,共计100件。其中,基层组织建设方面3件,财政经济方面8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30件,城镇建设方面12件,教育卫生方面21件,文化旅游方面7件,其他19件。
党代表热议报告建言发展
党代表认真看报告。
东南网12月19日讯(海丝商报记者 庄晓丽 黄奕群 文/图)
18日,中共南安市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会议期间,在各代表团会议室内,处处可以听到代表关于经济、教育、乡村发展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声。党代表带着群众的嘱托和信任,积极传递基层的期盼,为南安未来发展建言献策。记者选取部分来自一线党代表的意见建议,听听他们的心声。
扶持民营经济 打造“智谷”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南安着力打造“泛家居”产业新高地,助推南安高质量跨越发展。在今年的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智谷”概念。报告指出,以泉州“芯谷”南安分园区为依托,加快三安龙头项目建设,搭建对接合作平台,以商引商、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及其关联企业落地生根,完善生产、生活、生态配套,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基地、南翼高科技走廊创新发展高地。对标都市型产业新城,以绿色泛家居小镇、美的智慧家居小镇为引擎,推动“智谷”加速成型、显现效益。
党代表陈金贵建议,将泛家居小镇、美的智慧家居小镇、兴泉铁路动车站片区以及经济开发区扶茂岭园区纳入“智谷”区块规划的基础上,整片推进,成立领导小组,由相关单位组成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智谷”区块的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招商引资等工作,共同推进“智谷”发展。
“党代会提出的南安‘智谷’发展战略,这是继‘芯谷’之后的南安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党代表王建业表示,作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示范区,为拓展“智谷”的战略纵深,充分发挥“智谷”战略,形成以点带线、连线成面、处处开花的效果,建议以绿色泛家居小镇、美的智慧家居小镇为区域载体,在“智谷”建设上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高标准建设,在政策、资源、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发展要素支持,快速推动“智谷”落地成型、发挥效益。
报告还提出壮大民营经济,落实南安市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行动方案35条措施,旗帜鲜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经营确实遇到了许多困难,需要当地政府和部门的扶持和帮助。”党代表戴嘉添表示,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他建议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各级的扶持措施,针对南安事迹,建议设立“南安市民营企业发展调度室”,精准施策助力民营企业解决困难,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整合旅游资源 助推乡村发展
党代会报告指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特色鲜明的“三农”体系。要发展智慧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以及林下和海洋经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农业物联网示范企业,发展田园综合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南安是泉州革命的摇篮,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我们要传承南安红色基因,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党代表黄宝贵建议,南安可以以革命历史资源为依托,拓展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载体,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教育品牌,联动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基地以及党员教育活动中心,把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新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形成有机结合的叠加效应,发挥好南安市红色资源的综合效益,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空心村’现象是当前影响农村发展的典型问题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土地利用空心化和年轻人口空心化。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扎根山区乡镇,党代表卓步水对农村发展深有感触。他建议,可整合南安市域内乡村旅游资源,建设相应配套设施,推动南安市旅游业发展。
党代会报告指出,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盯紧“六好六无”标准,深化“和谐村(社区)”创建,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深入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建设一批环境整治示范村、宜居村、美丽乡村。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中规划应走在前头。”党代表蔡荣耀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乏前瞻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强有力的监管,导致村容村貌差。他建议,由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管理部门成立工作组,对全市村庄进行规划,根据各村的实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
加快西北片区医疗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
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南安市医院新院区、罗东童昌综合医院建设,完善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健全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推行公立医院暖心服务,推动计生服务转型。
“南安西北片区5个乡镇,人口达30余万,因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西北片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作为卫生系统的党代表,吴一飘建议南安市委、市政府以南侨医院作为平台,规划、建设南安市西北片区医疗中心,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特别是应对南安西北片区危、急、重病人的及时抢救和治疗,以及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补齐民生短板,确保民生工程的落实,促进中心城镇的协调发展。
党代会报告指出,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提升、扩容提质,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推动教育资源向基层倾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南安教育重返领先行列。
“教育关系一个时代的发展。南安是教育大市,各级历来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十分有必要,可建立名校与薄弱校、山区校的帮扶交流机制。”党代表林婉清建议,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改善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高层次、教育名师的人才服务。此外,中、小学生在认知及身心发展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特点,建议对中学交流或支教到小学的教师,建立相应的调查、培养及管理机制,推动支教工作深入健康发展。